法曲献仙音.题姜子野雪溪图

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形式: 词牌: 法曲献仙音

翻译

梅花在黄昏中凋零,大雁在白天惊飞,它们静静地翱翔在云端。
柳絮没有生长在水面,湖水仿佛浮动着玉石,这样的景色最适合放声长啸。
记得那个宁静的夜晚,我曾满怀兴致,何必再去寻找安道。系好船只在此就很好。
想象前方的村庄,还不清楚它在哪里。思绪纷扰,谁还会漫步在那条通往灞桥的小路。
一杯清冷的酒,又何妨与友人分坐在茶炉旁。
野外的房屋寂静无声,任凭楼中的人低声歌唱或欢笑。
春风渐渐解冻,我担心会有桃花随流水漂来。

注释

梅:梅花。
黄昏:傍晚时分。
雁:大雁。
脉脉:含情脉脉,形容眼神温柔。
絮:柳絮。
萍:浮萍。
舒啸:放声长啸,抒发情感。
安道:可能是人名,诗中代指特定对象。
系船:系住船只。
前村:前方的村庄。
吟思:吟咏的思绪。
灞桥:古代长安附近的一座桥,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之地。
寒:寒冷。
茶灶:烧水煮茶的地方。
野屋:野外的房屋。
低唱:低声唱歌。
东风:春风。
桃花流到:春天桃花盛开,可能寓意美好的事物流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开篇“梅失黄昏,雁惊白昼”两句,以梅花与大雁为象征,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接着,“脉脉斜飞云表”则通过对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两句,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雪地比作未长苔的空地,将积雪比作浮在水面的玉石,既描绘了雪景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此景正宜舒啸”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这美好景色中的心境,是一种释然忘机的喜悦。紧接着,“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两句,通过回忆和对比,强调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外界的不重要。

“系船好。想前村、未知甚处”这两句则流露出一种对远方、对未来所在的迷惘与向往。而“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于外出游历的渴望。

最后,“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几句,则描绘了一幅诗人在雪地里品酒、煮茶、唱歌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享受和满足。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这一句,则是对春天来临的一种担忧,因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冬日雪景的消逝,但同时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生机与希望。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收录诗词(301)

张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字:叔夏
  • 号:玉田
  • 生卒年:1248年-1320年

相关古诗词

法曲献仙音.席上听琵琶有感

云隐山晖,树分溪影,未放妆台帘卷。

篝密笼香,镜圆窥粉,花深自然寒浅。

正人在、银屏底,琵琶半遮面。语声软。

且休弹、玉关愁怨。怕唤起西湖,那时春感。

杨柳古湾头,记小怜、隔水曾见。

听到无声,谩赢得、情绪难剪。

把一襟心事,散入落梅千点。

形式: 词牌: 法曲献仙音

采桑子

西园冷罥秋千索,雨透花颦。雨过花皴。

近觉江南无好春。杜郎不恨寻芳晚,梦里行云。

陌上行尘。最是多愁老得人。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青玉案.闲居

万红梅里幽深处。甚杖履、来何暮。

草带湘香穿水树。尘留不住。云留却住。

壶内藏今古。独清懒入终南去。有忙事、修花谱。

骑省不须重作赋。园中成趣。琴中得趣。

酒醒听风雨。

形式: 词牌: 青玉案

临江仙.甲寅秋,寓吴,作墨水仙为处梅吟边清玩。时馀年六十有七,看花雾中,不过戏纵笔墨,观者出门一笑可也

剪剪春水出万壑,和春带出芳丛。

谁分弱水洗尘红。低回金叵罗,约略玉玲珑。

昨夜洞庭云一片,朗吟飞过天风。

戏将瑶草散虚空。灵根何处觅,只在此山中。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