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对比和融合,通过对烹鱼、采樵、摧折桐树等生动景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加工与自然美的思考。
诗中“江上烹鱼”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采野樵”,则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利用。紧接着,“鸾枝摧折半曾烧”一句,通过对桐树枝条被砍伐并有一部分被火烧过的描写,暗示了人工加工与自然之物之间的关系。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这两句话,进一步探讨了没有经过巧手雕琢的材料即使散乱不堪,但在等待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出现时,却发现美好的部分已经毁坏。这里,“未经良匠”暗示着艺术加工的重要性,而“材虽散”则是对自然之物本身的认可。
接着,“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一句,通过将桐树比作可以雕琢成美丽器物的玉石,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加工能够提升自然材料内在之美的赞赏。这里的“琢磨”和“风律”,都是对艺术创造过程的描绘。
最后,“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两句,则将之前的主题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观和声音之美。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之声无远弗界以及其永恒不息的赞美。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艺术加工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不详
春官南院粉墙东,地色初分月色红。
文字一千重马拥,喜欢三十二人同。
眼看鱼变辞凡水,心逐鹦飞出瑞风。
莫怪云泥从此别,总曾惆怅去年中。
吴女秋机织曙霜,冰蚕吐丝月盈筐。
金刀玉指裁缝促,水殿花楼弦管长。
舞袖慢移凝瑞雪,歌尘微动避雕梁。
唯愁陌上芳菲度,狼籍风池荷叶黄。
长把酒杯凭夜月,每将诗思泥春风。
襄阳乐事经过尽,岘首烟花倒泻空。
犹疑波底鲛人泪,滴在衣裳半欲零。
春明门外襄阳路,落日秋风送客归。
香发王孙草,春生君子风。
光摇低偃处,影散艳阳中。
稍稍移蘋末,微微转蕙丛。
浮烟倾绿野,远色澹晴空。
泛彩池塘媚,含芳景气融。
清晖谁不挹,几许赏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