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长安的高台之上,刘氏皇族在此安息,众多功臣被封为列侯。
丰邑旧居已无故乡踪,沛中原来的宗庙面对着荒凉的山丘。
我曾亲耳听见英明君主手持宝剑,亲眼目睹无知百姓盗取泥土。
千年来的腐儒们骑着瘦弱的马匹,在渭城的斜月下再次回首往事。

注释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唐朝的长安。
高阙:宫殿的高墙。
祔葬:合葬,多指帝王与后妃、功臣一起埋葬。
列侯:古代的一种爵位,指有封地的大臣。
丰上:丰邑,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故里:故乡。
荒丘:荒芜的土丘,象征衰败。
明主:英明的君主,指唐代的皇帝。
三尺:代指法律或剑,古时尺寸以三尺为标准。
愚民:无知的百姓。
腐儒:指学问浅薄却自命清高的读书人。
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附近。
斜月:倾斜的月亮,常寓意离别和怀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历史废墟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荣华与现今颓败的感慨。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长安城内外的陵墓比作高阙,安置着汉室宗亲和历代诸侯的陵墓。这里通过对古都陵墓的描写,勾勒出一片历史的沉重。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诗人在这两句中表达了对于失落家园和文化传统的感伤。丰上、沛中的“旧居”与“原庙”,都是过去文明的遗迹,而今朝却成为空寂。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这一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一个是理想中的贤君能以法制治国,另一个则是一些愚昧之徒不尊重法律,甚至小偷小摸。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群读书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沦为平庸,不再有昔日风采,只能在古都的废墟中骑着瘦弱的马,在斜倚的月光下徘徊,回首往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安旧地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个人的感怀,以及对于时代变革与个人命运无常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58)

唐彦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号:鹿门先生
  • 籍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 生卒年:?~893

相关古诗词

兰二首(其一)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形式: 五言绝句

兰二首(其二)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早行遇雪

下马天未明,风高雪何急。

须臾路欲迷,顷刻山尽白。

鸡犬寂无声,曙光射寒色。

荒村绝烟火,髯冻布袍湿。

王事不可缓,行行动悽恻。

形式: 古风

咏葡萄

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

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乾作晴雨。

神蛟清夜蛰寒潭,万片湿云飞不起。

石家美人金谷游,罗帏翠幕珊瑚钩。

玉盘新荐入华屋,珠帐高悬夜不收。

胜游记得当年景,清气逼人毛骨冷。

笑呼明镜上遥天,醉倚银床弄秋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