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孙侔

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骚人赋落英。

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伺渊明。

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

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十年没有踏入朝廷,只想陪伴诗人吟咏落花的景象。
只要能向东野低头请教,哪怕半路也要追随陶渊明的足迹。
停船在苕霅河边,人们都安在何处?我计划在江淮之间建造居所的计划已经完成。
千里之外的友情,一句真挚的话语就足够了,与你相交,其实也不需要过多的客套和倾诉。

注释

朝廷:古代的中央政府机构。
骚人:指有才华的文人,如屈原等。
落英:落花,代指美好的事物或时光。
东野:指唐代诗人王之涣,字季凌,号东野。
渊明: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其隐逸生活著称。
舣舟:停船靠岸。
卜筑:选择地方建造房屋,比喻规划未来的生活。
倾:倾诉,此处指过分的客套或表达。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志向和情感的诗。诗人在开篇即表明自己长久未能跻身朝廷,可能是在外任职或遭遇仕途不顺,但依旧怀抱文学之心,愿与同道中人共同创作。

“欲伴骚人赋落英”一句,骚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宋玉和唐勒,两人合称骚人,其作品《骚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集。这里表明诗人的文学理想与志趣。

“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伺渊明”则透露出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尊崇,以及在求学过程中的谦虚态度。“东野”可能指的是某位先贤或学者,“不辞中路伺渊明”则是说即便是在旅途中,也愿意寻访那些深邃的智慧。

“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一句,通过描绘船只停靠、人们安居的情景,以及提及“江淮”,暗示诗人可能正在规划或思考某种对策。

最后两句,“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即便相隔千里,也只需一言,就能理解对方的心意,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抱负和知识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在仕途上的不顺与期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重寄

凛然高节照时人,不信微官解免君。

蒋济谓能来阮籍,薛宣真欲吏朱云。

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乞取千篇持俊逸,不将轻比鲍参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一)

青派连淮上,黄楼冠海隅。

此诗尤伟丽,夫子计魁梧。

世俗轻瑚琏,巾箱袭武夫。

坐令乘传遽,奔走为储须。

邂逅我已失,登临谁与俱。

贫贪仓氏粟,身听冶家模。

会合难前定,归休试后图。

腴田未可买,穷鬼却须呼。

二水何年到,双洪不受舻。

至今清夜梦,飞辔策天吴。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

与子皆去国,十年天一隅。

数奇逢恶岁,计拙集枯梧。

好士馀刘表,穷交忆灌夫。

不矜持汉节,犹喜揽桓须。

清句金丝合,高楼雪月俱。

吟哦出新意,指画想前模。

自写千言赋,新裁《六幅图》。

传看一座耸,劝著尺书呼。

莫使骚人怨,东游不到吴。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吴江岸

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

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