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咏菊尽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和特性的描绘,展现了菊花坚韧不拔、独立自强的品格。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这里写出了菊花在严寒中仍能顽强生长,即便是被人忽略,也要努力避开其他竞争植物的侵占,显示了菊花的坚韧生命力。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菊花不依赖外界温暖而独立生长的特性,即使在阳光和煦的情况下,也不接受任何恩惠,保持自我。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菊花栽种的地方比作美丽的玉砌,而菊花则如同珍贵的金樽,其价值和尊贵不容忽视。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这里借古代陶渊明爱菊之名,以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感深厚。陶渊明去世后,似乎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对菊花的喜爱,而诗人自己也为菊花所动,甚至在湿润的丛中看到泪痕。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坚强品格和独立精神的赞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美好的感悟。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答宗人衮

昆崙水色九般流,饮即神仙憩即休。

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

鸰原谩欲均馀力,鹤发那堪问旧游。

遥望北辰当上国,羡君归掉五诸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逼试投所知

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轻霭扑人香。

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

曾恨梦中无好事,也知囊里有仙方。

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遁迹

遁迹知安住,沾襟欲奈何。

朝廷犹礼乐,郡邑忍干戈。

华马凭谁问,胡尘自此多。

因思汉明帝,中夜忆廉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塞外

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可使禦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

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