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问相里黄州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形式: 古风

翻译

东边邻居是渔夫,西边邻居是山中僧侣。
各自询问他们的性情,发现他们都无法改变自己。
您身为高官俸禄之人,我则是游历山海的客人。
我们的志趣与事业难道不相同吗?如今名声与行迹却大相径庭。
彼此间虽不相似,也不妨碍成为朋友,尽管存在差异。
更何况天下人,怎能期望他们的想法都一致呢。
如果人们的意愿本就不同,那么在细微处也难以相互包容。
随口问问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哪里比得上耕田钓鱼的隐士生活呢。

注释

东邻:东方的邻居。
渔父:捕鱼的人,这里指渔夫。
西邻:西方的邻居。
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性情:性格和情感。
变之俱不能: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单位,这里代指高官。
山海客:游历山海的人,比喻自由不羁的生活。
志业:志向和事业。
殊名迹:名声和行迹大不相同。
相里不相类:外貌或地位虽不同。
相友:成为朋友。
天下人:普天之下的人们。
同其意:想法、意愿相同。
人意苟不同:如果人们的意愿不同。
分寸不相容:就连一点点也难以相容。
轩裳客:指达官贵人,轩指车,裳指官服。
耕钓翁:耕田和钓鱼的老人,象征隐逸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邻里的渔父、山僧交流情感的场景,通过对比自己与朋友的生活状态和志业,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的认识。诗中的“变之俱不能”显示出一种宿命论的思考,即每个人的性情都是不可改变的。而“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则是对两人不同身份与追求的写照。“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进一步强调了各自道路的不同。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即使相邻而居,也可能在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则是对这种差异的扩展,从小范围的人际关系到广泛的人类社会。

最后,“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表达了不同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而“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则是诗人对远方旅人的询问,以及对耕田渔父生活状态的一种探究。

整首诗通过这些描写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多元、个性差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欣赏。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漫酬贾沔州

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

奉诏举州兵,令得诛暴叛。

上将屡颠覆,偏师尝救乱。

未曾弛戈甲,终日领簿案。

出入四五年,忧劳忘昏旦。

无谋静凶丑,自觉愚且愞。

岂欲皂枥中,争食麧与藖。

去年辞职事,所惧贻忧患。

天子许安亲,官又得闲散。

自家樊水上,性情尤荒慢。

云山与水木,似不憎吾漫。

以兹忘时世,日益无畏惮。

漫醉人不嗔,漫眠人不唤。

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

漫中漫亦忘,名利谁能算。

闻君劝我意,为君一长叹。

人谁年八十,我已过其半。

家中孤弱子,长子未及冠。

且为儿童主,种药老溪涧。

形式: 古风

漫歌八曲(其三)大回中

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

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

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

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

形式: 古风

漫歌八曲(其四)小回中

丛石横大江,人言是钓台。

水石相冲激,此中为小回。

回中浪不恶,复在武昌郭。

来客去客船,皆向此中泊。

形式: 古风

漫歌八曲(其二)西阳城

江北有大洲,洲上堪力耕。

此中宜五谷,不及西阳城。

城畔多野桑,城中多古荒。

衣食可力求,此外何所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