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湘二首(其一)

入湘无浊水,天亦悯忠臣。

阴结鱼龙气,香闻兰杜春。

高吟方有思,静望忽伤神。

舟上多渔父,应无似昔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进入湘江没有浑浊的水,上天也怜悯忠诚的大臣。
暗中凝聚着鱼龙的气息,香气飘散在兰花杜若的春天。
高声吟诵时思绪涌动,静静凝望却心生哀伤。
船上有许多渔夫,应该没有人像过去的那个人。

注释

入湘:进入湘江。
无:没有。
浊水:浑浊的水。
天:上天。
悯:怜悯。
忠臣:忠诚的大臣。
阴:暗中。
结:凝聚。
鱼龙:古代神话中的水生物,这里可能象征忠诚或英雄。
气:气息。
香:香气。
闻:闻到。
兰杜春:兰花和杜若的春天,代指美好的自然环境。
高吟:高声吟诵。
方:正。
有思:思绪涌动。
静望:静静凝望。
忽:突然。
伤神:心生哀伤。
舟上:船上。
多:许多。
渔父:渔夫。
似:像。
昔人:过去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照的《入湘二首(其一)》,描绘了诗人入湘的经历和感受。首句“入湘无浊水”表达了诗人对湘江水质清澈的赞赏,暗含对忠臣清白品质的赞美。接着,“天亦悯忠臣”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暗示上天也怜悯那些忠诚之士。

“阴结鱼龙气”描绘了湘江水下神秘而深沉的气息,可能寓指忠臣的才智犹如鱼龙潜藏于渊,等待时机展现。而“香闻兰杜春”则以兰花和杜若的香气比喻忠臣的高洁品格,如同春天的芬芳,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散发出清香。

“高吟方有思”写诗人在此情境中思绪万千,通过高声吟诵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然而,“静望忽伤神”又转为静默凝视,突然感到心绪沉重,可能是因为想起了过去的某个忠臣或历史的沧桑。

最后,诗人以“舟上多渔父,应无似昔人”作结,想象湘江上的渔夫们或许没有像过去的忠臣那样遭遇不幸,流露出对渔夫们的羡慕和对往昔忠臣命运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湘江的自然景象和渔父的生活,寄寓了诗人对忠臣命运的深深同情和对高尚人格的敬仰。

收录诗词(266)

徐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灵晖,自号山民。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一生有三种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死后朋友出钱为他安葬

  • 字:道晖
  • 籍贯:永嘉(今浙江温州)
  • 生卒年:?~1211

相关古诗词

上封寺

步经千万歇,两日至山平。

磬逐炉香尽,猿摇树雪倾。

昔曾因画见,谁拟得吟行。

又出穹林阁,终宵看日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子规

羽类是游魂,哀多属曙昏。

一时亡国恨,千古向人言。

山竹已应裂,野花犹更繁。

昔曾令杜甫,再拜忆君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山中即事

著履上崔嵬,呼儿注瓦杯。

千岑经雨后,一雁带秋来。

野艇乘潮发,山园逐主开。

馀生落樵牧,开卷少尘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山中寄翁卷

忽看春至复春还,门外烟云没野间。

吟有好怀忘瘦苦,贫多难事坏清闲。

柳花未散色全绿,杜宇乍啼声更蛮。

闻道扫松溪雨后,梦随溪雨到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