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由元末明初诗人王逢所作,题为《赵文敏公山水为董竹林山长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川之美与人文之韵。
首句“何山弁山秀可掬”,开篇即以弁山的秀丽景色引入,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性的自然世界。接下来,“上若下若蘋苕绿”一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山色的层次感,绿意盎然,令人向往。
“翰林学士偶归来,亭倚鸥波送飞鹄”两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翰林学士的归隐生活与鸥鸟、飞鹄的自由翱翔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旷神怡的意境。
“鹄飞尽没沧茫境,衣上青天倒摇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之感,飞鹄远去,留下一片辽阔的苍茫景象,而诗人的心境如同倒映在衣上的青天,自由自在,不受尘世束缚。
“鹿头舫子湖州歌,想带南风觉凄冷”则通过想象中的场景,表达了对远方、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南风虽暖,却也带有一丝凄冷,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或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冰盘瓜李进仲姬,生绡画就复题诗”描绘了宴饮与创作的情景,冰盘上的瓜果与画布上的诗文,都是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郑虔三绝世无有,于乎何幸再见至大三年时!”表达了对赵文敏公(即郑虔)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赏,同时也抒发了对能在此刻相遇的幸运之情,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人物相联结,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情感厚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对艺术、生活、自然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