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

嗟江之滨地多雨,冬雷不收开蛰户。

阴气浊晦化为雾,或云于山水于础。

杂花万株红与紫,腊风吹开不可数。

入春十日寒始至,春气欲归寒格住。

群山巉空雪相亘,摧折草木何可禦。

霖倾潦汹那复止,穹林大丘灭无渚。

及今孟夏理宜热,重裘无温坐当午。

四时云然了安谓,吁吾有愁谁可语?

形式: 古风

翻译

感叹江边多雨之地,冬天雷声不断,惊动了冬眠的生物。
阴冷之气混浊昏暗,化作迷雾,有时弥漫在山水和地面。
各种花朵万株盛开,红紫交相辉映,腊风吹过,花朵繁多难以计数。
春天来临十天,寒冷才开始消退,温暖的气息被寒意阻挡。
连绵的群山积雪皑皑,严寒摧残着草木,无法抵挡。
大雨如注,洪水泛滥,哪里能停止,森林大丘都被淹没,不见陆地。
现在已是初夏,按理说应该炎热,但我穿着厚衣仍感寒意,正午时分也如此。
四季更迭如此自然,我又能向谁诉说我的忧虑呢?

注释

嗟:感叹。
滨:江边。
地:地方。
雷:雷声。
蛰:冬眠。
户:洞穴。
阴气:阴冷之气。
晦:昏暗。
雾:迷雾。
山水:山水之间。
础:地面。
杂花:各种花朵。
腊风:腊月的风。
数:计算。
寒:寒冷。
春气:春天的气息。
格:阻挡。
巉空:险峻空旷。
雪相亘:积雪连绵。
摧折:摧毁。
禦:抵挡。
霖倾:大雨如注。
潦汹:洪水泛滥。
穹林:广大的森林。
渚:陆地。
孟夏:初夏。
理宜:按理说应。
重裘:厚衣服。
当午:正午。
云然:自然的样子。
了安谓:怎能说清楚。
愁:忧虑。
语:诉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多雨》,描绘了江南地区冬季多雨的景象。诗人以江边为例,描述了冬雷频繁,雨水不断,使得大地湿润,阴气凝聚成雾,甚至覆盖山川和屋檐。尽管杂花盛开,红紫交映,但腊月的寒风依然强劲,春天的到来被寒冷阻滞。进入孟夏,按理应炎热,但诗人却感到如寒冬般严寒,即使穿着厚重的皮衣,室内也如同正午烈阳。诗人感叹四季更迭,气候异常,内心忧虑却无处诉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以及诗人的无奈与愁绪。

收录诗词(457)

曾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字:子固
  •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57

相关古诗词

延庆寺会景纯正仲希道介夫明叟纳凉同观建邺宫中画象翰林墨迹延庆寺者刘裕故宅中有寿丘山

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

好风吹雨来,暑气一荡涤。

我与二三友,欢言同几席。

神清轶埃壒,趣合尽肝膈。

岭竹翠尚新,水花红可摘。

以此侑樽酒,隤然岸巾帻。

建邺旧丹青,金銮馀翰墨。

绰约桃李颜,超遥龙虎迹。?矣霸王邺,信哉文章伯。

感古已踌躇,慕奇复叹息。

泊无势利心,自觉衿虑适。

起坐相扳牵,迟留日将夕。

形式: 古风

戏书

家贫故不用筹算,官冷又能无外忧。

交游断绝正当尔,眠饭安稳馀何求?

君不见黄金满籯要心计,大印如斗为身雠。

妻孥意气宾客附,往往主人先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戏呈休文屯田

陈侯隽拔人所羡,岁晚江湖初识面。

已闻清论至更仆,更读新诗欲焚砚。

天子无由熟姓名,诸公固合思论荐。

乌靴况已踏台省,黑绶未得辞州县。

落落逢人愈难合,欣欣顾我能忘倦。

跬步粗官别经岁,角巾广坐今相见。

绕郭青山叠寒玉,萦堤远水铺文练。

明红靓白花千树,隔叶跳枝莺百啭。

佳时苦雨已萧索,落蕊随风还面旋。

纵无供帐出郊野,尚有清樽就闲燕。

脱遗拘检任真率,放恣嘲谐较豪健。

东廊解榻不共语,明日离亭空眷眷。

形式: 古风

扬颜

扬雄纂言准仲尼,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为山更欲一篑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形式: 古风 押[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