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十首(其三)

城郭村墟共水云,槿篱竹屋映柴门。

隐居亦有高人在,岸帻无言倚钓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自然和谐与隐逸之美的景象。

首句“城郭村墟共水云”,开篇即展现出一幅广阔而深远的画面,城郭与村落与水云相融,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里的“共”字,不仅描绘了景物的交融,更蕴含了诗人对这种和谐共生状态的向往与赞美。

接着,“槿篱竹屋映柴门”一句,将视角拉近,聚焦于村落中的一户人家。槿篱(木槿篱笆)与竹屋,是典型的农家景象,映衬着柴门,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朴素的生活画面。这不仅描绘了居住环境的简朴,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隐居亦有高人在,岸帻无言倚钓轩”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到的“高人”,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隐士,而是指那些心灵纯净、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他们或许远离尘嚣,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岸帻无言倚钓轩”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里的“无言”,不仅仅是沉默,更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简单生活的深深体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再和十首(其四)

一官疏散自疑仙,三考应成醉日千。

早病固须闲地著,多忧长被达人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再和十首(其五)

养生尤复要功圆,溜滴南溪石自穿。

近见牢山陈道士,微言约我更三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再和十首(其六)

张公诗社见公名,白首山城叹不平。

坐客要闻新乐府,应须湓口琵琶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再和十首(其七)

高情日与故山期,鸿鹄谁言也倦飞。

且听渔人强哺啜,坐中羁客畏公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