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僧二首(其二)

一僧杭中流,杖笠行相随。

波纹生足指,照影光瀰瀰。

一僧到彼岸,前引如导师。

腰间两不借,身外一伽黎。

一僧方欲涉,结带如有思。

前山鸟飞夕,后山云起时。

君看眉颊间,中有摩诘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僧人在水中的渡河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的形象与心境,以及自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首先,诗人以“一僧杭中流,杖笠行相随”开篇,描绘了一位僧人独自在水流中划船,手持竹杖,头戴斗笠,另一名僧人紧随其后,共同前行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僧人的坚定与专注,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相互支持。

接着,“波纹生足指,照影光瀰瀰”两句,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僧人划船时激起的波纹与水中倒映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里的“瀰瀰”形容光影的扩散与流动,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寓意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随后,“一僧到彼岸,前引如导师”描述了一位僧人成功到达对岸,仿佛是导师一般引领着另一位僧人。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僧侣间的互助精神,也象征着智慧与指导的力量。

“腰间两不借,身外一伽黎”则通过僧人的装束,展现了他们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物质的淡泊。腰间的“两不借”可能指的是不借他人之物,体现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哲学;身外的“一伽黎”,即僧袍,象征着身份与修行的标志。

“一僧方欲涉,结带如有思”描绘了另一位僧人正准备过河,他的结带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一细节增加了画面的深度,让人联想到僧人在行动前的内心活动,可能是对未来的规划,或是对修行的深思。

“前山鸟飞夕,后山云起时”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换。夕阳西下,群鸟归巢,而后山云起,预示着夜晚的来临,这样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修行的永恒。

最后,“君看眉颊间,中有摩诘诗”以问句的形式结束,引导读者去想象僧人眉颊间蕴含的智慧与诗意,如同唐代著名画家、诗人王维(字摩诘)的作品一样,充满了禅意和深远的意境。这句话不仅是对僧人形象的赞美,也是对诗歌艺术与禅宗思想融合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僧人修行生活中的宁静、淡泊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时雨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天相休运,是生世臣。

维我世臣,乃国于莘。天子命之,牧尔邦民。

北风喈喈,雨雪霏霏。嗟我晋人,而疮而痍。

吹之呴之,摩之拊之。于燠其寒,于饱其饥。

既瘳既夷,不嚬以嘻。孰为豺虎,载栅载垒。

孰为蟊贼,载芟载理。无扰我乡,我乡我里。

无伐我桑,我桑我梓。远夷駾矣,我民休矣。

公在在堂,如春斯温。激矢在壶,折冲于樽。

民安于廛,兵安于屯。公在在堂,锦衣绣裳。

敝予改为,斯民不忘。公在在堂,绣裳锦衣。

我民之思,无以公归。

形式: 四言诗

皇武

皇奋厥武,如雷如霆。犷彼远夷,载震载惊。

帝命相臣,苏我疲民。维时莘公,展也大成。

公自平阳,移镇于秦。世皆谓公,有脚阳春。

公在在秦,百年无兵。世皆谓公,斯民德星。

维此二方,不宁不令。帅臣议征,发言盈庭。

公奏累上,如山不倾。世皆谓公,汉之营平。

既宅三辅,复保五城。以迄于今,夏人请盟。

维将尽能,维公竭诚。公拜稽首,天子之明。

我公归矣,我民思矣。诏公复起,周邦咸喜。

愿公百年,以佐天子。罔俾樊侯,于周专美。

形式: 四言诗

郑子产庙

晋楚更伯争雄尊,势如两虎挟一豚。

玉帛事楚方南辕,晋师已及国北门。

郑有人焉国无小,晋楚虽大谈笑了。

临风三叹酹清樽,注目苍陂望高鸟。

形式: 古风

过湖城

暮行潼关道,百里苍山昏。

势断忽平野,大河东南奔。

我行属冬季,风雪浩以繁。

玄云结层阴,狐貉不得温。

岂不念白首,出使万里番。

惜彼守冻者,据鞍复何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