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产庙

晋楚更伯争雄尊,势如两虎挟一豚。

玉帛事楚方南辕,晋师已及国北门。

郑有人焉国无小,晋楚虽大谈笑了。

临风三叹酹清樽,注目苍陂望高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郑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句“晋楚更伯争雄尊”点明了晋楚两国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占据主导地位,犹如两虎相争。接着,“势如两虎挟一豚”形象地比喻了晋楚两国的强大势力与郑国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

“玉帛事楚方南辕,晋师已及国北门”两句,描述了郑国在面对晋楚两国的压力时所采取的策略。一方面,郑国与楚国保持友好关系,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另一方面,晋国的军队已经逼近郑国的北部边境,形势紧张。这反映了郑国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试图避免直接冲突的外交策略。

“郑有人焉国无小”强调了郑国虽然国土不大,但并不缺乏有能力的领导者,暗示郑国有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接下来,“晋楚虽大谈笑了”则表达了尽管晋楚两国实力强大,但在郑国面前也需谨慎行事,体现了郑国在外交上的影响力。

最后,“临风三叹酹清樽,注目苍陂望高鸟”描绘了诗人站在风中,对着清酒长叹,同时眺望着远处的湖泊和高飞的鸟儿。这一场景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寄托了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同时也传达了对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过湖城

暮行潼关道,百里苍山昏。

势断忽平野,大河东南奔。

我行属冬季,风雪浩以繁。

玄云结层阴,狐貉不得温。

岂不念白首,出使万里番。

惜彼守冻者,据鞍复何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过阌乡

秦关百二天下壮,百万雄师未能傍。

函关未了又潼关,潼关之败何等闲。

九龄斥逐姚宋死,边将邀功从此始。

今年西屠石堡城,明年又起渔阳兵。

朝廷欲藉边将重,不觉胡雏心暗动。

禄山前死未可知,虽有渔阳突骑将奚为。

自古明王重用武,莫笑书生陈腐语。

形式: 古风

含元殿

秦山从此来,宫殿何巍巍。

含元遗址在,下建十丈旗。

当昔休明日,轩陛朝诸夷。

一旦人事改,翻坐牧羊儿。

譬如元气衰,百疾攻四肢。

陵夷更五代,兴亡如弈棋。

尘埋梨园骨,火烧花萼碑。

寝殿通樵径,宫墙插酒旗。

至今明月夜,石马空闻嘶。

苍天不可问,渭水空自驰。

谁为后来者,应与此心期。

形式: 古风

过乾陵

晓日上乾陵,乾陵何巍巍。

前瞻对双阙,上有十丈碑。

左右蕃夷像,想见朝贡时。

一抔土未乾,衮服易袆衣。

好还虽天道,剪伐尽本支。

凄凉庐陵谪,慷慨黄台辞。

赖有狄相国,取日洗咸池。

母后盗国鼎,吕氏非薄姬。

中睿乃其子,天幸亦其宜。

骊山三日火,见笑牧羊儿。

如何陵上柏,独有神护持。

千秋百岁后,魂魄复来兹。

故山草木赭,应悔复辟迟。

天回西日照,岁暮北风吹。

南登乐游原,默诵昭陵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