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盩厔耿少府湋见寄

方丈萧萧落叶中,暮天深巷起悲风。

流年不尽人自老,外事无端心已空。

家近小山当海畔,身留环卫荫墙东。

遥闻相访频逢雪,一醉寒宵谁与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在方丈寺中,落叶萧瑟,傍晚时分深巷里刮起了悲伤的风。
时光荏苒,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老去,世事纷扰,内心已空荡无存。
我家靠近海边的小山,身处环绕的环境,东墙下有荫蔽。
远远听到有人来访,频繁在雪天,寒冷的夜晚谁能共饮一醉?

注释

方丈:指寺庙中的住持或主持。
萧萧:形容落叶声或风声凄凉。
暮天:傍晚的天空。
悲风:带有悲伤情绪的风。
流年:流逝的岁月。
尽:完,全部。
人自老:人自然会随着岁月变老。
外事:指外界的事情,非个人之事。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心已空:内心感到空虚。
家近:家靠近。
小山:小型的山丘。
海畔:海边。
身留:身体留在。
环卫:环绕保护。
荫墙东:东墙下的阴凉处。
遥闻:远远听到。
相访:互相拜访。
频逢:频繁遇到。
雪:雪天。
寒宵:寒冷的夜晚。
谁与同:和谁一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泊。"方丈萧萧落叶中,暮天深巷起悲风"两句,通过对寺院落叶声响和傍晚时分的凄清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秋尽人老、万象皆空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流年易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家近小山当海畔,身留环卫荫墙东"两句,则写出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虽然身处繁华之地,但心已远离尘世,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在与超脱。这里的小山和海畔,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摹,也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遥闻相访频逢雪,一醉寒宵谁与同"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友情的怀念以及孤独生活中的偶尔慰藉。雪,可以代表远方朋友的问候和关切,而诗人在寒冷的夜晚中借酒浇愁,却又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没有知音可以共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淡泊名利、超然世外的高洁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对于人生易逝和孤独生活的感伤。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暮春沐发晦日书怀寄韦功曹沨李录事从训王少府纯

朝沐敞南闱,盘跚待日晞。

持梳发更落,览镜意多违。

吾友见尝少,春风去不归。

登高取一醉,犹可及芳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暮春游长沙东湖赠辛兖州巢父二首(其一)

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

岸转千家合,林开一镜空。

人生无事少,心赏几回同。

且复忘羁束,悠悠落照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暮春游长沙东湖赠辛兖州巢父二首(其二)

回环路不尽,历览意弥新。

古木畬田火,澄江荡桨人。

缓歌寻极浦,一醉送残春。

莫恨长沙远,他年忆此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暮春感怀(其一)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迹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