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门山

南山州之屏,四时改颜色。

日夕太守宴,供帐减缯帛。

更求秉烛饮,图写在四壁。

烟云时藏埋,景好疑爱惜。

我官府中尘,喜与山相识。

泉石未还往,愧负苦逋责。

秋风复杖屦,持酒穷胜僻。

莓苔转苍崖,郡国在几席。

废兴赋飞鸟,牛羊自朝夕。

风物摹大句,才薄徒噤嘿。

唯作酩酊归,山月吐半璧。

沉吟又慰喜,三友添饮客。

形式: 古风

翻译

南山作为州的屏障,四季变换着色彩。
早晚太守设宴,帷帐减少丝织品。
还要求借烛光畅饮,将美景绘于四壁。
烟云时而遮掩,景色优美仿佛被珍爱。
我在官署中,对山有了深厚的感情。
泉水石头还未遍游,深感愧对山的期待。
秋风再起,我持酒探访偏僻之处。
莓苔覆盖的苍崖,仿佛郡国就在眼前。
世事变迁如同飞鸟,牛羊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描绘风物的大诗篇,才疏学浅只能沉默。
只能醉醺醺归去,山月如镜挂在半空。
沉思后又感到欣慰,山月增添了我的饮酒伙伴。

注释

屏:屏障。
四时:四季。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缯帛:丝织品,代指华丽的帷帐。
秉烛:手持蜡烛。
逋责:拖欠的责任或期望。
杖屦:拐杖和鞋子,代指出行。
郡国:古代行政区划。
摹:描绘。
噤嘿:沉默不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黄庶游历南山(可能指云门山)的所见所感。首句以南山比喻为州郡的屏障,四季变换色彩,富有动态美。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太守在山中宴饮的场景,虽然简朴,但借烛光映照,景色之美仿佛被珍爱般隐藏在烟云之间。

诗人自述在官署中与山为伴,虽未能常去山中,内心深感愧疚。秋天再次来访,他带着酒,漫步山径,欣赏秋风中的景色,感叹自然的变迁。山间的莓苔、苍崖和郡国景色尽收眼底,如同画卷展开在眼前。

诗人感慨人事兴废,如同飞鸟一般无常,而牛羊自在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试图用诗句描绘这壮丽的风物,但自谦才情不足,只能默默欣赏。最后,诗人醉酒而归,山月如半璧挂空,给他带来安慰,使得饮酒作乐的客人更多了一位——那就是山月。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游山的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收录诗词(168)

黄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字:亚父
  • 籍贯:宋洪州分宁

相关古诗词

游石池潭

吾家溪潭动百尺,坐见游鱼可倒指。

月明无风水不动,钩丝鉴中出朱鲤。

乘閒具酒席草岸,呼网一举常百尾。

鲙霜炙玉眠鸱夷,树挂落日醉不起。

几年手板负青山,趁鱼舷声不入耳。

凉秋九月役吏事,瘦马奔走黄叶里。

有酒不得好景饮,访古或问刍牧子。

指我石池十里近,苍苔畏崖碧无底。

楚王北游叹寂寞,创奇造幽有遗址。

我来徘徊知是否,废兴尽可付流水。

彷佛故溪在吾目,濯手漱齿有馀思。

开樽喜与风景遇,芦花入杯劝人醉。

渔翁有意助酒卮,青竹尽日垂空饵。

我疑溪灵靳异景,不遣红鳞满人意。

人生天地未归客,计较贵贱羞犬彘。

当须醉倒载月归,不信乡梦留不止。

形式: 古风

游石瓮寺

飞泉自有迎客意,声到山前入人耳。

泉声引行不知疲,石路硗确折屐齿。

长安睫满车马尘,林岩夜夜来梦寐。

云烟郊原铺古图,心眼开快明如洗。

渭流屈曲成大篆,书破野色为绿纸。

丘墟沉吟古兴废,秋风正入红树起。

折碑断垣卧荆棘,意思纷乱不可理。

穷幽更下苍崖根,把酒坐听潺湲醉。

山花似欲劝苦饮,时散清香入人鼻。

奔走恨不身长游,喜写姓名藏薜荔。

形式: 古风

登大云顶

区区霸迹欲知小,试绝大云孤顶看。

老僧指我日上处,镜面泻出黄金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登见山楼

太守终南为客主,出入厌倦马与车。

与山朝夕欲还往,作楼近在室一隅。

主人去久山寂寞,正值青帝催焦枯。

我拘簿书甚杻械,摆脱步上提酒壶。

郊原犹未见春色,似据水墨长安图。

也知好景天更惜,高峰常是云模糊。

安得风伯持大彗,扫洒百里如屏铺。

显昧万状古诗国,收拾可秃千毫书。

我来愿作风雅户,醉倒坐待明月扶。

去家若有岩下梦,免复夜夜寻归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