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道中(其一)

野客元耕崧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我这个流浪者原本在嵩岳耕田,能游览衡山也是前世的缘分。
为了躲避战乱,我怎能忍心绕道而行?眼看天要下雨,但神明似乎也在怜悯我的处境。
世道纷乱,松树依然挺立;村庄空荡,流水声更显得清脆。
虽然我并非没有拐杖,但岁月无情,最终还是会因年老而伤感,我已经在这座名山中度过四十个春秋了。

注释

野客:流浪者或隐士。
衡岳:另一座五岳之一,位于湖南。
前缘:佛教用语,指前世因果或缘分。
避兵:躲避战争。
偃蹇:形容松树挺拔不屈的样子。
潺湲:水流缓慢的声音。
伤老:因年老而感伤。
名山:著名的山脉,此处指衡山。
四十年:诗人在此地的时间跨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衡岳道中(其一)》,描绘了诗人身处战乱之中,却有幸游历衡岳的际遇。首句“野客元耕崧岳田”表达了诗人以农夫身份游历名山的质朴形象,暗示着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艰辛体验。次句“得游衡岳亦前缘”则强调这次游历是难得的缘分,带有宿命论色彩。

“避兵径度吾岂忍”写出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战争的忧虑,他选择避开战乱之路,显示出他的善良和对和平的渴望。“欲雨还休神所怜”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出诗人希望雨停,寓意着对安宁的期盼,也暗示着对神灵的祈求。

“世乱不妨松偃蹇”描绘了衡岳松树在乱世中依然挺立的画面,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村空更觉水潺湲”则通过流水声,渲染出乡村的宁静与荒凉,流露出诗人对人烟稀少的感慨。

最后两句“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诗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虽然怀揣对衡岳的热爱,但终究无法长久停留,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未能尽情享受名山美景的遗憾。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面对乱世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赠傅子文

渔子牧儿谈笑新,先生胜日步湖漘。

沙边忽见长身士,头上仍攲折角巾。

豺虎不能宽远俗,山川终要识诗人。

芦丛如画斜阳里,拄杖相寻无杂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赠漳州守綦叔厚

过尽蛮荒兴复新,漳州画戟拥诗人。

十年去国九行旅,万里逢公一欠伸。

王粲登楼还感慨,纪瞻赴召欲逡巡。

绳床相对有今日,剩醉斋中软脚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江行晚兴

曾听石楼水,今过邵州滩。

一笑供舟子,五年经路难。

云间落日淡,山下东风寒。

烟岭丛花照,夕湾群鹭盘。

生身后圣哲,随俗了悲欢。

淹旅非吾病,悠悠良足叹。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自五月二日避寇转徙湖中复从华容道乌沙还郡七月十六日夜半出小江口宿焉徙倚柁楼书事十二句

回环三百里,行尽力都穷。

巴丘左移右,章华西转东。

江声摇斗柄,秋色弥葭丛。

群木立波上,芙蕖披月中。

镜湖应足比,剡溪那可同。

世将非识事,孤啸聊延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