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室种树

诛茅作吾庐,种树满百株。

偃仰可卒岁,优游问谁如。

墨翟不暖席,仲尼无安居。

良知圣贤贵,逝与功名疏。

清泉可深凿,恶草须早除。

适意田野间,谁能叹归欤。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筑室种树》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描绘筑室植木、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首句“诛茅作吾庐”,开篇即点明了筑室的主题,以“诛”字形象地描绘了清除杂草、建造居所的过程,透露出一种简朴而自在的生活情趣。接着“种树满百株”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营造,百株树木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预示着生机勃勃、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象。

“偃仰可卒岁,优游问谁如”两句,诗人以“偃仰”形容在树荫下悠闲度日的情景,表达了对岁月静好的向往。同时,“优游”二字则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满足与享受,仿佛在问世间还有谁能如此轻松自在地度过时光。

接下来,“墨翟不暖席,仲尼无安居”运用典故,借墨子和孔子的故事,强调了圣贤之人追求真理、行道于世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漠态度。墨子的“不暖席”和孔子的“无安居”都象征着他们为了理想而不顾个人安逸,而诗人则选择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与功名保持距离。

“良知圣贤贵,逝与功名疏”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圣贤精神的尊崇,以及对功名的超脱。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价值在于内心的良知,而非外在的荣誉与地位。

最后,“清泉可深凿,恶草须早除”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治理理念,认为应该保持环境的纯净,去除那些有害的事物,如同清泉需要深凿以保证其清澈,恶草则应及早清除,以维护生态的平衡。

“适意田野间,谁能叹归欤”则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生活中,又有谁能发出感叹,表达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呢?这既是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肯定,也是对同代人可能缺失的反思。

综上所述,《筑室种树》一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功名的淡泊,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内心宁静、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学。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题所种金凤花自淮北携子种之云

爱此名字佳,携之不惮远。

岂惟江淮阔,兼恐岁月晚。

手植中庭地,分破紫兰畹。

绿叶纷映阶,红芳烂盈眼。

辉辉丹穴禽,矫矫翅翎展。

卑飞何在此,寂寞难自显。

按图感形似,览物意缱绻。

三复接舆歌,悲风动湘沔。

形式: 古风

得隐直书并闻将之洛阳

三月一得书,始知去君远。

开缄见无恙,豁达百虑展。

秋风催时节,摇落岁向晚。

迟迟行旅外,色瘁足更趼。

边封鸣狐狸,牙爪贵鹰犬。

儒者非所须,弃置自未免。

上书报闻罢,试吏何缱绻。

虽无小官羞,颇贵有道卷。

洛阳雄王都,主簿亦极选。

折腰得免否,局促时态浅。

形式: 古风

阅武堂

凉风却炎暑,飞雨除氛埃。

旅行得兴会,珍馆为我开。

主人平生旧,上客自远来。

何异东序贤,共此中山杯。

留连恨落日,披写仍高台。

山川怆兴废,歌舞寄欢哀。

徐方多贤牧,天禄继英才。

游子悲故乡,为君更徘徊。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寄张十二时在城北读书简云几至绝粮

新秋意无聊,多病时畏晚。

出门尘埃隔,扶杖行步蹇。

虽闻一城居,邈有千里远。

风雨思鸡鸣,幽怀固缱绻。

食贫非余病,学道与时反。

悲歌空相望,不复能裹饭。

形式: 古风 押[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