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风

仁圣天子神且武,内兴文教外披攘。

以德化人汉文帝,侧身修道周宣王。

迒蹊巢穴尽窒塞,礼乐刑政皆弛张。

何当提笔侍巡狩,前驱白旆吊河湟。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仁圣的天子既神勇又智慧,国内推崇文化教育,对外开疆拓土。
效法汉文帝以德治国,像周宣王那样修身行道。
清除盗贼藏身之处,恢复礼乐与严明法制。
何时能手持御笔,随君巡狩,引领大军慰问边疆的河湟地区。

注释

仁圣:形容君主仁慈且圣明。
文教:文化教育。
披攘:开拓疆域。
汉文帝:西汉皇帝,以德治国的典型。
周宣王:周朝国王,注重道德修养。
迒蹊:盗贼出没的小路。
巢穴:盗贼藏身之处。
窒塞:堵塞,清除。
礼乐:古代社会的礼仪和音乐。
刑政:法律和行政管理。
弛张:宽松与严格并举。
提笔:执笔,代指写作或决策。
巡狩:帝王出行考察地方。
白旆:白色的旗帜,象征军队。
吊:慰问,表达哀悼或关怀。
河湟:古代地区名,位于今青海、甘肃一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理想中的君主形象,展现了古人对于圣明君主的向往和崇拜。开篇“仁圣天子神且武”表达了对君主品德与英勇的赞美。接着,“内兴文教外披攘”则指出了君主内部推广文化教育,外部展现军事力量的理想治国方式。

“以德化人汉文帝”提到了西汉时期的汉文帝,以其德行感化天下的典范来比喻。紧接着,“侧身修道周宣王”则是通过对古代圣君周文王、周武王的侧身修炼道术的描绘,强调了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和内在修为。

“迒蹊巢穴尽窒塞”一句用了比喻手法,将国家治理比作打猎,以此形容治国安邦的能力。随后,“礼乐刑政皆弛张”则指出了君主治理国家,应该让礼仪、音乐与法律制度都能得到适当的伸展和施行。

最后两句“何当提笔侍巡狩,前驱白旆吊河湟”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亲自执笔参与国事、出巡狩猎以示武功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在这样的场合中,作为君主的前导,高举着象征权威的白旗,巡视至河湟之间。

整个诗作结构严谨,语言华丽,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君主形象的构建和对历史圣君的怀念。

收录诗词(492)

杜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字:牧之
  • 号:樊川居士
  •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公元803-约852年

相关古诗词

茶山下作

春风最窈窕,日晓柳村西。

娇云光占岫,健水鸣分溪。

燎岩野花远,戛瑟幽鸟啼。

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

翾便讵可寻,几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

形式: 古风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

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

山城树叶红,下有碧溪水。

溪桥向吴路,酒旗誇酒美。

下马此送君,高歌为君醉。

念君苞材能,百工在城垒。

空山三十年,鹿裘挂窗睡。

自言陇西公,飘然我知己。

举酒属吴门,今朝为君起。

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

战贼即战贼,为吏即为吏。

尽我所有无,惟公之指使。

予曰陇西公,滔滔大君子。

常思抡群材,一为国家治。

譬如匠见木,碍眼皆不弃。

大者粗十围,小者细一指。

㨝橛与栋梁,施之皆有位。

忽然竖明堂,一挥立能致。

予亦何为者,亦受公恩纪。

处士有常言,残虏为犬豕。

常恨两手空,不得一马箠。

今依陇西公,如虎傅两翅。

公非刺史材,当坐岩廊地。

处士魁奇姿,必展平生志。

东吴饶风光,翠巘多名寺。

疏烟亹亹秋,独酌平生思。

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

公或忆姓名,为说都憔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