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昆仲懒窠

君不见读书边,孝先谓。师可嘲,何典记。

又不见梁州阴子春,足不肯洗恐败事。

何须向人说道理,养得疏慵性如此。

摆手便行谁家子,嵩洛之间两居士。

未尝点检形骸外,挂角羚羊心已死。

问之非渔亦非樵,人言似痴还似高。

叔夜自知不堪七,以书遂绝平生交。

一官从此束高阁,赖是天教闲处著。

时人争赋懒窠诗,我羡懒窠诗不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樊氏昆仲懒窠》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描绘了一幅懒散而超脱的生活画卷。

诗中首先提到“君不见读书边”,引出对两位懒人的描述,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接着,通过“孝先谓。师可嘲,何典记”两句,暗示了这两位懒人并不遵循常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与众不同。

随后,诗中提到“梁州阴子春,足不肯洗恐败事”,这里借用了历史人物阴子春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懒人不拘小节、不为世俗所累的态度。紧接着,“何须向人说道理,养得疏慵性如此”一句,表达了懒人不需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他们的性格就是如此疏懒。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两位懒人的形象:“摆手便行谁家子,嵩洛之间两居士。”他们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如同隐居在嵩山和洛水之间的隐士。他们“未尝点检形骸外,挂角羚羊心已死”,表明他们内心已经超脱,不再为外物所动,甚至对生命的追求也变得淡然。

最后,诗人通过“问之非渔亦非樵,人言似痴还似高”两句,指出这两人的行为看似愚钝,实则有着超凡脱俗的智慧。他们“叔夜自知不堪七,以书遂绝平生交”,引用嵇康的故事,说明他们深知自己的局限,选择与世隔绝,不再与世人交往。然而,他们却“一官从此束高阁,赖是天教闲处著”,即使身居官位,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懒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生动地刻画了懒人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赏和羡慕。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壬申岁旱官为设食以济饥民

千里地赤泽未沾,骄阳为沴烈火炎。

就中秦头晋尾旱魃所栖托,十室九室突不黔。

撑肠一饱岂易得,咀嚼草木如荠甜。

山川课云职不举,无乃风伯号令严。

民是天民天自恤,何时霹雳起龙潜。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男扬洗儿

自惭无德为儿父,今朝把酒为儿寿。

为儿今赋洗儿诗,愿儿他日于儿厚。

我犹不恤况我后,委蜕自天汝非有。

速宜修德大吾门,无复心童年十九。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儿归来

儿归来,儿归来,百年郎罢恨,何日宁馨回。

东去但除严母墓,望思空筑茂陵台。

儿归来,儿归来,一声未尽一声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赠郭显道医

恶石聚散元气朴,本草搜剔造化窟。

俱收并蓄笼中物,山精水怪藏不得。

休言魄为天所夺,入其手者命可活。

须防姮娥去奔月,大胜扁鹊能起虢。

君不见钱子飞,药不敢施为鬼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