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

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形式: 古风

翻译

各种花草在溪边交织生长,山中的树木显得格外繁茂而新鲜。
深山里的气候比外面来得晚,四月了这里仍有春天的气息。
经过竹林中的寺庙,细雨刚刚过去,石径上没有一点尘土。
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居士,和四个身着方袍的道士。
这里如同佛的国度,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像世俗那样亲密。
在山下的城市与山中告别,送行的情谊也格外深厚。

注释

杂芳:各种花草。
涧草:生长在溪边的草。
合:交织,汇聚在一起。
岩树:山上的树木。
新:新鲜,生机盎然。
山深:山中深处。
景候:气候,景色。
晚:晚于外界,指气候晚。
四月有馀春:四月过去了仍有春天的感觉。
竹寺:竹林中的寺庙。
微雨:小雨。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纤尘:极微小的尘土。
白衣:指居士的装束。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方袍:道士的服装。
道人:道士。
佛国土:佛教用语,指清净庄严的佛国世界。
俗交亲:世俗间的亲近交往。
城中:城市里。
山下:山脚下。
别:告别。
相送:互相送行。
殷勤:情意深厚,热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佛理与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开篇“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一片绿意盎然的山林之色。溪水两岸的花草交织,岩石间的树木郁郁葱葱,都显示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深山之中,日暮时分显得格外漫长,而春意在四月依然余温,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一句,更进一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佛教圣地。细雨打湿了竹林,清新的气息弥漫,而石砌的小路上却没有丝毫的尘埃,显现出一个远离尘世、纯净庄严的空间。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则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位穿着素白衣衫的隐者,与四位身着法服的僧侣相映照,构成了这一诗篇中的人物主体。他们的存在,无疑增添了这山林之中的灵性与神秘。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和现实社会关系的超脱。在这里,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这片土地虽在尘世,却已然成为了净土;而这些与他相处的人,也不再是普通的交际之友,而是在佛法上的同道中人。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则是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诗人在城市与山脚之间与友人们告别,即便是分别,也是一种情深意长的表达。这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转换,更是心灵状态的一次升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它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纯洁而又充满佛理智慧的世界之中。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题文集匮

破柏作书匮,匮牢柏复坚。

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

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

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

诚知终散失,未忍遽弃捐。

自开自锁闭,置在书帷前。

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

平生见流水,见此转留连。

况此朱门内,君家新引泉。

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

与君三伏月,满耳作潺湲。

深处碧磷磷,浅处清溅溅。

埼岸束呜咽,沙汀散沦涟。

翻浪雪不尽,澄波空共鲜。

两岸滟滪口,一泊潇湘天。

曾作天南客,漂流六七年。

何山不倚杖,何水不停船。

巴峡声心里,松江色眼前。

今朝小滩上,能不思悠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题旧写真图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形式: 古风

题玉泉寺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

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

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

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