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其二)

一幅青天世外珍,诗人得句共清新。

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巴峡神。

长恐天寒凭日暮,不将翠袖染缁尘。

世间荷叶并蕉叶,不与红芳竞占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一片青天如世外仙境,诗人的佳句清新脱俗。
书生案头翻阅着稿纸,巫女庙中供奉着巴峡神灵。
常常担忧冬日寒冷,只能在傍晚时分欣赏,不愿让绿袖沾染尘埃。
世间荷花与芭蕉叶相伴,不与红花争春斗艳。

注释

青天:形容天空湛蓝清澈。
世外珍:远离尘世的珍贵景象。
诗人:文学创作者。
清新:新颖、清爽。
书生:读书人。
侧理纸:翻阅、整理文稿。
巫女:古代对女性祭司的称呼。
巴峡神:指巴蜀地区的神祇。
天寒:天气寒冷。
日暮:傍晚。
翠袖:绿色的衣袖,象征纯洁。
缁尘:黑色的尘埃,比喻世俗。
荷叶:荷花的叶子。
蕉叶:芭蕉的叶子。
红芳:红色的花朵。
竞占春:争相在春天绽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一幅青天世外珍,诗人得句共清新。"

这两句开篇即以宏大之笔划分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世界观,"一幅青天"象征着纯净无瑕的自然画卷,而"世外珍"则表达了一种难以寻觅的稀有美好。诗人在这片超脱尘俗的境界中得到灵感,创作出清新脱俗的佳句。

"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巴峡神。"

这里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的场景,"书生"指的是有文化修养之人,"几上侧理纸"展示了他们在古雅的环境中整理文字的认真与专注。而"巫女庙中巴峡神"则是对远古传说的一种回忆或想象,巫女作为连接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媒介,在这里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长恐天寒凭日暮,不将翠袖染缁尘。"

诗人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自然界变化的担忧,同时也坚持不让自己纯洁的精神被世俗之尘所玷污。这两句体现了一种超脱物欲、保持内心纯净的情操。

"世间荷叶并蕉叶,不与红芳竞占春。"

最后,诗人以荷叶和蕉叶为喻,比喻自己不愿意与那些鲜艳的花朵争夺春天的光彩,而是选择了平淡而自在的生存状态。这也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精神境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追求高洁与自由的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其一)

落落虚怀好自珍,一番舒展一番新。

摇风捲起窗铺月,滴雨惊回梦怆神。

荔子丹时陪献豆,丁香结处共愁尘。

本无颜色争韶艳,野老由来不怨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叔颖楮衾

自顾生来骨相屯,不容强觅綵衣轻。

荣华地位无多子,寂寞因缘已半生。

我拥素衾方自喜,君贻组句遂兼荣。

书窗对榻仍摇腹,谁道挑灯梦不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周仲嘉再示三篇(其一)

旧日衣冠说武林,风流曾不减山阴。

百年人物千山秀,万里功名天下心。

族姓人人誇盛事,溪山处处称高吟。

后生欲听清商曲,莫学无弦只抚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和周仲嘉再示三篇(其二)

花有芳丛竹有林,春来各竞趁光阴。

妍媸等是目前事,冷淡方知异日心。

十二里山长隔面,一帆风地每传吟。

高山流水人知否,绿绮窗间自晓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