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孙浦二都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归(其二)

拜垄忽生寒食心,应缘春入感啼禽。

泪沾宿草根仍冻,马立荒沙迹已深。

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阴森。

归鞍却望原头路,羃历轻烟物景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在拜祭坟墓时突然涌起清明节的情感,大概是因为春天的到来触动了哀鸟的啼鸣。
泪水打湿了昨夜的草根,依然感到寒冷,马儿站立在荒凉的沙漠中,足迹已深深印下。
田野上的老农停下耕作,感受到料峭的春风,山间的房屋在白天也显得阴冷沉寂。
骑马归去时回头望去,原野上笼罩着淡淡的轻烟,景色显得沉静而凄凉。

注释

拜垄:拜祭坟墓。
忽:忽然。
寒食心:清明节的情感。
应缘:大概是因为。
春入:春天到来。
感啼禽:触动哀鸟啼鸣。
泪沾:泪水打湿。
宿草:昨夜的草。
根仍冻:依然寒冷。
马立:马儿站立。
荒沙:荒凉的沙漠。
迹已深:足迹深深。
野老:田野上的老农。
辍耕:停下耕作。
风料峭:料峭的春风。
山房:山间的房屋。
开昼:在白天。
日阴森:显得阴冷。
归鞍:骑马归去。
却望:回头望。
原头路:原野上的道路。
羃历:笼罩。
轻烟:淡淡的轻烟。
物景沉:景色沉静凄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孙浦二都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归(其二)》。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拜垄时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感触以及对逝者的哀思。"拜垄忽生寒食心"一句,寒食节临近,诗人拜祭先人,心中涌起凄凉之情。"泪沾宿草根仍冻",泪水滴落,连草根都似乎带着寒意,显示出环境的冷寂和诗人内心的悲凉。

"马立荒沙迹已深",马儿在荒凉的沙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暗示了行程的艰辛和诗人孤独的身影。"野老辍耕风料峭",田野中的老农因哀悼而停止耕作,春风也显得寒冷刺骨。"山房开昼日阴森",即使白天,山间的房屋也因哀愁而显得阴暗沉闷。

最后两句"归鞍却望原头路,羃历轻烟物景沉",诗人骑马归去,回首望去,原野上笼罩着淡淡的轻烟,万物皆沉浸在哀伤的氛围中。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春天景色的哀婉描绘,情感深沉,意境凄美。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

河上风烟爱此邦,吴艘越舸不相降。

鱼腥矗矗桥边市,花暗深深竹里窗。

蹴鞠渐知寒食近,鞦韆将立小鬟双。

年光取次须偷赏,何用功名节与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依韵和师直仲春雪中马上

自倚春风暖,轻袍犯雪来。

过塘迷绿水,拂树杂芳梅。

山蔽峰难辨,樵通径易开。

野行方有味,缓辔不须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依韵和师直晚步遍览五垄川

穷览川原胜,经行未厌频。

樵深但闻斧,谷暖自留春。

临水何妨坐,看云忽滞人。

谁家烟坞里,竹树远相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依韵和池守王微之访别

君荣初出守,我老未东归。

病眼生花早,苍毛似叶稀。

往还从更少,谈笑暂相依。

不及秋鸿翼,能随向楚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