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鄣南俞教谕归里

试把溪堂旧谱看,三千苜蓿守酸寒。

吟肩祇自初来瘦,疐尾方知细满难。

忧患可能期学力,功名终不误儒冠。

到家莫作多时住,趁取秋风送羽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试着欣赏溪边的旧曲,那三千苜蓿象征着清贫的生活。
自从吟诗以来,肩膀瘦削,如今才明白尾巴的细微变化也难以察觉。
忧虑和困苦或许能通过学习克服,功名富贵终究不会辜负读书人的身份。
回家后不要久留,趁着秋风,让思绪和书信随风飘散。

注释

溪堂:指代溪边的住所或聚会之地。
苜蓿:一种草本植物,象征清贫。
酸寒:形容生活清苦。
吟肩:指诗人吟咏诗歌时的肩膀。
疐尾:比喻微小的变化或困难。
细满难:形容细微的变化不易察觉。
学力:学问和能力。
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帽子,借指读书人。
多时住:长时间停留。
秋风:象征着收获和离别。
羽翰:羽毛和书信,代指诗文或书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朋友归乡的深切寄托和鼓励。首句“试把溪堂旧谱看,三千苜蓿守酸寒”通过提及“旧谱”,点出了诗人的怀旧之情,而“三千苜蓿守酸寒”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坚持与孤独的境况。

接下来的“吟肩祇自初来瘦,疐尾方知细满难”表达了对学问修养的不易和艰辛。诗人通过“吟肩”和“瘦”的形象,展现了学习之路上的辛苦与坚持,而“疐尾方知细满难”则强调了这其中的困难和需要细心去完成。

“忧患可能期学力,功名终不误儒冠”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学问的鼓励,也反映出一种对未来成就的期待。这里的“忧患”指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而“期学力”则是希望通过努力获得学问上的力量和成就。

末尾的“到家莫作多时住,趁取秋风送羽翰”则是诗人对朋友归家的祝愿。这里通过“到家莫作多时住”,劝告朋友不要在家中久留,而“趁取秋风送羽翰”则象征着希望朋友能乘着秋天的凉爽气候,展翅高飞。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更体现了一种励志向上的精神态度。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挽王厚斋尚书(其一)

清要三朝望,文章一世荣。

掌纶誇独直,荷橐表群英。

石室资殚洽,金华赖阐明。

孤臣伤暮景,风雨自鸡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挽成峨峰(其一)

轻举游帷宅,高辞神武门。

赐湖分老监,遗笏付诸孙。

玉映神尤朗,丹成道自真。

只应峨顶月,万里照仙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挽成峨峰(其二)

吾叔联姻好,当年记汉嘉。

回头一甲子,遗恨满天涯。

尚喜长庚老,俄闻大耋嗟。

区区论畴昔,何处挹蜚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