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为重南台客,朝朝会鲁儒。
暄风众木变,清景片云无。
峰翠飘檐下,溪光照座隅。
不将簪艾隔,知与道情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的春日宴会图景,诗人以轻松自如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界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为重南台客,朝朝会鲁儒"表明诗人频繁地陪伴宾客于南台,参与了多次类似鲁儒的学术或文学聚会,这里的"鲁儒"可能指的是儒家學派,暗示了一种文化交流与讨论的氛围。
"暄风众木变,清景片云无"中,"暄风"给人以温暖之感,而"众木变"则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写照。"清景片云无"则描绘出一个几乎没有云彩的晴朗天空,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又明净。
"峰翠飘檐下,溪光照座隅"一句,将自然山水与宴会场所巧妙地结合起来。"峰翠"指的是青翠的山峰,而"飘檐下"则是说山峰的景色似乎飘逸到了屋檐之下,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溪光照座隅"则将溪水的光辉与宴会的场所紧密相连,给人以静谧而温馨的感觉。
"不将簪艾隔,知与道情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共同理念的珍视。在古代,"簪艾"常用来比喻朋友或知己,而这里说"不将簪艾隔",意味着诗人并不愿意与这些知音有所隔阂。"知与道情俱"则强调了这种情谊与共同的理念是相伴相随的。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宴会场景的描绘,以及诗人对于友情和文化交流的珍视,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趣。诗中没有直接表露强烈的情感,却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于知识分子之间交流的向往。
不详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泪烛,花笑白头人。
宝瑟縆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东林期隐吏,日月为虚盈。
远望浮云隔,空怜定水清。
逍遥方外侣,荏苒府中情。
渐听寒鞞发,渊渊在郡城。
性野趣无端,春晴路又乾。
逢泉破石弄,放鹤向云看。
好僻谁相似,从狂我自安。
芳洲亦有意,步上白沙滩。
临水兴不尽,虚舟可同嬉。
还云与归鸟,若共山僧期。
世事吾不预,此心谁得知。
西峰有禅老,应见独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