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平僧归里

牂牁水阔巂山高,什敖君长曾纷搔。

时移事变今安有,百里相望皆城壕。

我住涪江一区宅,颇恨长安远如日。

闻师乡邑愈更南,不觉掉头三太息。

送行且学浮图语,是身于世真逆旅。

胸中稳处即吾乡,交益誇辞空自苦。

北风拂面寒飕飕,遥知去路雪侵裘。

忍饥奈冻得嘉句,好在濡笔传中州。

形式: 古风

翻译

牂牁江宽巂山高,什敖的首领曾纷扰。
时代变迁今何在,百里之间尽是城墙沟壑。
我居住在涪江边的小屋,遗憾长安遥远如日遥不可及。
听说你的故乡更往南,我不禁回头深深叹息三次。
送别之际学说僧人的言语,世间生活如同过客。
心中安宁之处便是故乡,交往中的溢美之词徒增苦涩。
北风吹来寒意刺骨,遥想你路上定是雪花沾衣。
忍受饥饿严寒只为佳句,期待你在湿墨中传递至中原。

注释

牂牁:古代地名,泛指西南地区河流。
巂山:古山名,位于今云南境内。
什敖:可能指古代部族或地方官职。
纷搔:形容纷乱不安。
长安:古代中国首都,这里代指远方。
浮图语:佛教用语,指僧人的话语。
逆旅:比喻人生旅途,如同过客。
濡笔:沾湿笔尖,指写作或书写。
中州:古代中原地区,这里指朝廷或文化中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远的乡愁和对故土的深情。"牂牁水阔巂山高,什敖君长曾纷搔"一句,通过对水之宽广与山之峻险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遥远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不舍。

"时移事变今安有,百里相望皆城壕"则是对时间流逝与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前生活环境的描绘。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隔阂和孤独感。

"我住涪江一区宅,颇恨长安远如日"一句,直接流露出了诗人对于遥远首都长安的渴望之情。这里的“颇恨”表达了一种深深的不甘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闻师乡邑愈更南,不觉掉头三太息"则是听闻故乡消息,感到更加远离,内心充满了叹息。这里的“三太”暗示了一种深重的感慨和无尽的思绪。

"送行且学浮图语,是身于世真逆旅"一句,诗人通过对朋友告别时学习古人漂泊之词的行为,来表达自己也是一位在世间漂泊的人。这里的“真逆旅”强调了诗人的这种漂泊感。

"胸中稳处即吾乡,交益誇辞空自苦"则是说诗人内心深处所执着的,是那故乡之情,而与他人相比,只是徒增烦恼。

"北风拂面寒飕飒,遥知去路雪侵裘"一句,通过对严冬北风和雪地行走的描绘,强化了诗人漂泊异乡时的孤独与苦楚。

最后,"忍饥奈冻得嘉句,好在濡笔传中州"则是说诗人即便是在饥饿和寒冷中,也能创作出美好的诗句,这些诗句如同温暖之物,能够传遍整个中州(指长江中游一带),给人以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于故乡的无限留恋。

收录诗词(218)

王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洪上人游南

中原百川赴东西,万折惟有蜀江耳。

师之桑梓江干侧,扁舟却访鸱夷子。

荆楚吴越我未到,每闻谈者亦自喜。

羡师脱去事幽寻,春风满帆作行李。

会稽草木朝霞蔚,钱塘波涛夏雷疾。

桂树枫叶怨楚人,莼羹盐豉诧吴客。

到处定知有新得,长篇短韵挥椽笔。

他时我亦探禹穴,一见名字如促膝。

形式: 古风

送祖月上人

月公别我浮三峡,欲往南中求大法。

此行初为梅州老,过岭障烟恐难狎。

挂帆且指古鄱阳,骥子凤雏亦称甲。

十年故人我尚记,平视诸方气尝压。

玉剑无声血千里,肯就铜盘后先歃。

相从学道须究竟,半字落耳汗沾洽。

宗师语言岂不佳,世间传写空盈夹。

归来趺坐举其要,莫话衡庐与苕霅。

形式: 古风 押[洽]韵

送祖道师赴长江

山林与城市,何地非隐沦。

子意亦易败,径投寂寞滨。

楞严有奥章,试为识者陈。

归思落烟艇,尚及秋风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胡康老(其一)

胡公起三晋,才如山河雄。

弊裘走上都,气压洛与嵩。

岂无济时策,入对明光宫。

战尘一飘荡,只影随疏蓬。

虎符静为治,使节凛生风。

所出毫末耳,照眼惊儿童。

朅来堕闲冷,玉匣藏霜锋。

忽买巫峡舟,飘飘指吴中。

遥知迁擢近,黼座思夔龙。

他时卧华省,清梦来巴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