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其三)

生年三五时,瑶华比光彩。

万事匪所忧,此景若常在。

既见故者非,旋见新者改。

未觉少壮过,只增前日悔。

所悔行乐迟,精役形乃殆。

不知何事劳,但若有所待。

贱躯一何眇,前后各千载。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名为《杂咏(其三)》。黄景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著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与成年后面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飞逝、人生短暂的深刻领悟。

诗的开篇“生年三五时,瑶华比光彩”,描绘了少年时期如同珍贵宝石般璀璨夺目的美好时光。接着,“万事匪所忧,此景若常在”则进一步强调了那时生活的无忧无虑,仿佛那些美好的时光可以永恒持续下去。

然而,随着“既见故者非,旋见新者改”,诗人开始意识到,曾经的美好事物终将消逝,新的事物又会不断改变,生活中的变化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对时光流转、世事更迭的感知,引发了他对青春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未觉少壮过,只增前日悔”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遗憾。他意识到自己曾因行乐迟缓,导致身心疲惫,从而感叹于过去的无知与错过。“所悔行乐迟,精役形乃殆”更是直接点明了对过去未能及时享受生活、珍惜时光的后悔之情。

最后,“不知何事劳,但若有所待”揭示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种种劳碌与等待的不解与困惑。他似乎在追问,是什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忙碌,是否总有一种期待在背后驱使着自己前行。

“贱躯一何眇,前后各千载”则以一种超脱的姿态,表达了对生命渺小与时间长河的感慨。在诗人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与自己的存在相比显得极为遥远与宏大,这使得他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综上所述,黄景仁的《杂咏(其三)》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对时间、生命、成长与变化的深刻洞察。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读来令人深思。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杂咏(其四)

层云结广厦,海燕东南飞。

年年巢君屋,主人心不疑。

穿树树枝密,入花花影稀。

即此全盛日,愿能常见之。

胡为阅时岁,匆匆恩变移。

旧巢既已毁,梁在无留泥。

岂不怀新居,但感旧所知。

徘徊日云暮,燕燕空尔为。

形式: 古风

杂咏(其五)

朝行燕市中,夕宿夷门道。

酒徒既寂寥,信陵亦荒草。

壮士重一言,千金失其宝。

万里拥头颅,朝在暮不保。

当其悲来时,天地亦为老。

感此抱区区,双鬓如蓬葆。

倦言怀古人,忧心惄如捣。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杂咏(其六)

子云耽清净,家贫常晏如。

奇字世不识,不知读何书。

若为玄秘言,惜此名山躯。

后尘匪能步,尚哉珍令誉。

形式: 古风

杂咏(其七)

皎皎明月光,延缘上空林。

幽堂悄然后,仿佛来素心。

素心日以隔,萧景日以逼。

薄帏生虚寒,梦醒如在侧。

揽衣起傍徨,横涕下沾席。

寸心常不移,可以照颜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