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其七)

皎皎明月光,延缘上空林。

幽堂悄然后,仿佛来素心。

素心日以隔,萧景日以逼。

薄帏生虚寒,梦醒如在侧。

揽衣起傍徨,横涕下沾席。

寸心常不移,可以照颜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杂咏(其七)》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与自然环境交织下的内心情感波动。

首句“皎皎明月光,延缘上空林”描绘了一幅月光照耀森林的景象,月光如白玉般皎洁,沿着树枝延伸,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幽堂悄然而后,仿佛来素心”,诗人将自己置于幽静的厅堂之中,内心似乎被某种纯洁的情感触动,仿佛有一颗素净的心灵与之共鸣。

随后,“素心日以隔,萧景日以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素净之心似乎渐行渐远,而周围的景色也显得更加萧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紧接着,“薄帏生虚寒,梦醒如在侧”,薄薄的帷幕中透出一丝虚幻的寒冷,仿佛梦境中的温暖已不在身边,让人感到一阵凉意。

“揽衣起傍徨,横涕下沾席”,诗人起身,徘徊不定,泪水横流,打湿了坐席,表达了深深的哀伤与无助。最后,“寸心常不移,可以照颜色”,尽管心中情感波动,但那颗坚定不变的真心,如同明镜一般,能够映照出人的真我面貌。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自然环境及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失落时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杂咏(其八)

骎骎感骤骥,恻恻聆悲泉。

寂寂登高楼,幽幽发素弦。

风川滞吴越,尘陆界幽燕。

远目易䁆薆,怀人信流连。

白云讵能尽,坐此素景迁。

缄情竟何待,朗吟归来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杂咏(其九)

方壶隔沧澥,缥缈郁灵异。

至者乌可知,望者空以涕。

欲度既无梁,安能坐憔悴。

一水具溟渤,一石具嵩岱。

化理本不殊,举目皆有会。

莫恤邹生谭,驰精九州外。

形式: 古风

杂咏(其十)

行行向京雒,冠盖织古今。

疲极或慨息,偶云慕泉林。

长揖挽之去,至竟非其心。

朝来出门望,车迹恐不深。

惊流少潜鱼,疾飙无安禽。

亮矣子陵钓,悯哉嵇生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杂咏(其十一)

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

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

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

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