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定国寄刘贡父

度岭当年惜远行,过淮今日似前生。

留连秋思江侵海,摇荡春心花满城。

欲寄尺书慵把笔,偶闻佳句独含情。

何时复看清虚会,醉听秦筝促柱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当年翻越山岭时满怀离愁,今日过淮水又仿佛前世轮回。
秋天的思绪被江水侵染,蔓延到海边,春天的心绪让花开满城。
想写信却懒于提笔,偶尔听到美妙诗句独自感怀。
不知何时能再次相聚,那时在清虚之境,醉听秦筝急促的弦声。

注释

度岭:翻越山岭。
惜:怀念,惋惜。
远行:远游,离开。
过淮:渡过淮河。
似前生:像隔世。
留连:依恋,舍不得。
秋思:秋天的思念。
江侵海:江水漫延到海边。
摇荡:动荡,起伏。
春心:春天的心情。
花满城:花开满城。
尺书:短笺,书信。
慵:懒散,不愿意。
把笔:执笔书写。
偶闻:偶然听到。
佳句:优美的诗句。
含情:满怀情感。
清虚会:清静虚无的聚会。
秦筝:古筝的一种,源自秦国。
促柱声:急促的弦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和王定国寄刘贡父》。诗人以个人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往与友人分别的感慨以及对现今生活的描绘。首句“度岭当年惜远行”回忆起当年离别时的不舍,暗示了友情的深厚;“过淮今日似前生”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时空流转之感,仿佛过去的生活已如隔世。

接下来,“留连秋思江侵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江水浩渺,寓言着诗人绵长的思念之情;“摇荡春心花满城”则转而写到春天,繁花盛开的城市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人感叹“欲寄尺书慵把笔”,表达了想给朋友写信却又懒于提笔的复杂心情,流露出淡淡的孤寂。

最后两句“偶闻佳句独含情”和“何时复看清虚会,醉听秦筝促柱声”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诗人期待着与友人再次相聚,共享清谈与音乐的美好时光。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辙深厚的友情和细腻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王适新葺小室

向日堂东一室存,竹为窗壁席为门。

心如白月光长照,气结丹砂体自温。

饭软莫嫌红米贱,酒香故取泼醅浑。

他年一笑同谁说,伴我三年江上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泛清河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将至桃园阻浅且风不得进

卷帆倚棹浅河津,忆泛长江步步新。

未免生涯寄风浪,不堪舟楫委埃尘。

往来欲就沙囊堰,深浅时看举策频。

一望云霓百忧集,应思平地隐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桃园阻浅将易小舟一夜水大至复乘便风顷刻百里

此生与物妄相仇,欲往长嫌苦见留。

浅濑何知向人恶,涨溪岂复为公流。

雨痕忽到工催客,风信初来转打头。

举目汀洲都未改,忽添清兴满行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