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泛清河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南北两地之间没有太多水分,道路崎岖仍需乘船前行。
期盼何时能有充沛的雨水,让所有地方都能畅通无阻。
在坟墓和田垄间翻阅书籍,历史兴衰尽在路边指点。
茫茫田野上秋草覆盖了一半,依然能分辨出智者与愚者的足迹。

注释

南北:指地理位置的南北方向。
多:很多。
水:水分,这里指河流或水域。
崎岖:山路不平,形容地势难行。
舍船:离开船只。
好霖雨:大量而及时的雨水。
是处:所有的地方。
通川:畅通的河流。
坟垄:坟墓和田垄,代指乡村或野外。
书卷:书籍。
兴亡:历史的兴盛和衰败。
道边:路边。
苍茫:广阔而迷茫。
半秋草:秋天一半的草地。
犹复:仍然。
较:辨别。
愚贤:愚人与贤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泛清河》中的第四首。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表达了对顺畅交通和雨水充足的期盼,同时也寓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贤愚之别的审视。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诗人描述了道路虽不宽广,但河流交错,舟行尚需继续,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便。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他期盼着一场大雨,使得河流畅通,象征着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改善。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诗人将历史的兴衰变迁比作路边的书卷,暗示历史的痕迹和哲理就在眼前。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最后两句以秋草的苍茫景色为背景,寓意世事如秋草般易变,而贤愚之分依然存在,引人深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既描绘了旅途见闻,又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将至桃园阻浅且风不得进

卷帆倚棹浅河津,忆泛长江步步新。

未免生涯寄风浪,不堪舟楫委埃尘。

往来欲就沙囊堰,深浅时看举策频。

一望云霓百忧集,应思平地隐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桃园阻浅将易小舟一夜水大至复乘便风顷刻百里

此生与物妄相仇,欲往长嫌苦见留。

浅濑何知向人恶,涨溪岂复为公流。

雨痕忽到工催客,风信初来转打头。

举目汀洲都未改,忽添清兴满行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宿迁项羽庙

尺箠西来垄亩中,驱驰力尽众兵冲。

旧封独守君臣义,故国长修俎豆容。

平日军声同破竹,少年心事喜摧锋。

锦衣眷恋多乡思,肯顾田家社酒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梁山泊

近通沂泗麻盐熟,远控江淮粳稻秋。

粗免尘泥污车脚,莫嫌菱蔓绕船头。

谋夫欲就桑田变,客意终便画舫游。

愁思锦江千万里,渔蓑空向梦中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