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

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

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

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

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

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煖者,百人无一人。

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岁末时分天色惨淡,严寒持续了多日。
刺骨的寒风割裂人脸,冰雪压垮了车轮。
而我在这样的时刻,却全然不知困苦艰辛。
早晨做饭有米可炊,傍晚烧火有柴可燃。
帽子深遮耳朵,厚实的皮衣包裹全身。
再加上一杯热酒,温暖如春的惬意。
洛阳城里的士人百姓,家家户户多有饥饿贫穷。
哪里能找到炉火生起,哪家的蒸锅没有灰尘。
像我这样饱暖的人,百人之中不过一个。
怎能不感到惭愧,高歌一番以自我表白。

注释

惨澹:形容天气阴沉,气氛凄凉。
穷阴:指深冬的寒冷。
经旬:经过十天,表示时间较长。
裂人面:形容风寒冷刺骨。
摧车轮:比喻严冬的残酷。
廪:古代储藏粮食的仓库。
爨:烧火做饭。
夹帽:两边遮住耳朵的帽子。
重裘:厚重的皮衣。
煦妪:温暖舒适。
士与庶: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
甑:古代蒸食物的器具。
无尘:这里指没有做饭的迹象,生活困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严冬时节的艰苦生活图景,通过对比衬托,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幸运与内心的感慨。诗中“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两句,营造出一个冬日昏暗且漫长的氛围,设置了整首诗的沉郁基调。

接着,“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生动地描绘了严寒的气候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使读者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冷与坚硬的冰。然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态度,也反映出了他对生活的豁达。

“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这些句子展示了诗人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依然能保证基本的温饱和保暖,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一种满足。

“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酒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它带来的温暖宛若初春,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丝希望和喜悦。

而后半段则是对比,通过“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这些句子,强烈地凸显出诗人相对幸运的状态,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至少有食物、衣物和酒,且不像周围许多家庭那样贫困。

最后,“如我饱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庆幸自己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又因为这种幸运而感到内疚和不安。但最终,他选择了表达这种幸福,即使是在困顿中也能找到一些值得歌唱的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日艰苦生活的描绘,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在逆境中寻找乐观与希望的精神状态。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成章寄温谷周尊师中书李相公

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

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

朝为灵都游,暮有阳台期。

飘然世尘外,鸾鹤如可追。

忽念公程尽,复惭身力衰。

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

尝闻此游者,隐客与损之。

各抱贵仙骨,俱非泥垢姿。

二人相顾言,彼此称男儿。

若不为松乔,即须作皋夔。

今果如其语,光彩双葳蕤。

一人佩金印,一人翳玉芝。

我来高其事,咏欢偶成诗。

为君题石上,欲使故山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

一榼扶头酒,泓澄泻玉壶。

十分蘸甲酌,潋艳满银盂。

捧出光华动,尝看气味殊。

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瓶里有时尽,江边无处沽。

不知崔太守,更有寄来无。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早春招张宾客

久雨初晴天气新,风烟草树尽欣欣。

虽当冷落衰残日,还有阳和暖活身。

池色溶溶蓝染水,花光燄燄火烧春。

商山老伴相收拾,不用随他年少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早秋曲江感怀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