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歌水调

馀声宛宛拂庭梅,通济渠边去又回。

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余音袅袅轻拂庭院梅花,沿着通济渠来回流淌。
如果隋炀帝的灵魂还在,他应该会为了你渡江而来。

注释

宛宛:形容声音悠长、缠绵不断。
庭梅:庭院中的梅花,可能象征着清冷或美好的环境。
通济渠:古代水利工程,连接黄河和淮河,与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有关。
炀皇:指隋炀帝杨广,以其暴政而闻名。
魂魄:灵魂,这里指隋炀帝的精神象征。
过江来:渡过长江,表示隋炀帝如有灵,可能会为了某人跨越江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的庭院景象,梅花在微风中轻拂,水渠边的人来回徜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过去某位君主(炀皇,即唐玄宗李隆基)的怀念之情,设想如果他还在世,就应该过来江南这边看看。

"馀声宛宛拂庭梅"中的“馀声”指的是微弱的风声,而“宛宛”则形容声音的悠扬和连绵。整句描写了春日午后,轻风吹过梅树,带来了淡淡的花香和细微的声音。

"通济渠边去又回"中的“通济”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水名,这里的“渠边”则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诗人在这里通过行走于水边来回徜徉,表达了心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一句中,“炀皇”代指唐玄宗李隆基,“魂魄”则是古人对死后灵魂的称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设想如果历史上的那位君主现在还在,就应该来到江南看看这里的风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思念之情。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浮云

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

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病中题主人庭鹤

辽水华亭旧所闻,病中毛羽最怜君。

稻粱且足身兼健,何必青云与白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秦纪

长策东鞭及海隅,鼋鼍奔起鬼神趋。

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偶兴

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

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