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邻叟是耕渔,怡然只自如。
草迷春径狭,雀噪晚篱疏。
自向林泉惯,翻嫌市井居。
儿童尽樵采,斗粟亦无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邻人老翁既为农又为渔的生活状态,其怡然自得的神情跃然纸上。春日里,草色迷蒙,小径显得更为狭窄,傍晚时分,麻雀在稀疏的篱笆边欢快地鸣叫。这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处,让诗人感慨自己早已习惯于林泉之中的生活,甚至对喧嚣的市井生活感到厌倦。
诗中“儿童尽樵采,斗粟亦无馀”一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简朴,也体现了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忙碌于山林间,砍柴、采集,即便是最微小的粮食也显得珍贵无比。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美好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不详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阶前生蔓草,门外是多歧。
老叟行无伴,儿童饱自嬉。
鸱群巢众树,狐迹过疏篱。
不肯勤耕耨,丰凶为有时。
枯笠摇风雪满衣,年年辛苦事渔矶。
有时钓得鳣鲸上,又被行人买得归。
家住前村芦苇中,一生无事是渔翁。
眼看波浪如平地,身向江湖若断蓬。
小艇醉眠寒夜雨,短帆閒挂夕阳风。
营营市井应相笑,不道锥刀尽是空。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