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寺(其一四二)

辛苦置田园,岁收五千斛。

死了付儿孙,儿孙享其福。

忌辰饭十僧,纸钱烧一束。

人生为子孙,所得何纤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对土地和后代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诗人通过描述一位辛勤耕作的农夫,一生劳苦只为留下丰饶的土地给子孙,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家族传承和后世福祉的重视。

“辛苦置田园”,开篇即点明了农夫的辛勤劳作,为了在土地上播种希望,付出无数汗水与努力。“岁收五千斛”,强调了农夫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之多,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甚至可以积累一定的财富。“死了付儿孙,儿孙享其福”,表达了农夫对后代的深情厚望,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子孙带来更好的生活,体现了家族延续的重要性。

然而,诗人的笔触并未停留在对农夫无私奉献的赞美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有限与存在的意义。通过“忌辰饭十僧,纸钱烧一束”这一细节,展现了农夫去世后,家人以祭祀的方式纪念他,通过供养僧人和焚烧纸钱来寄托哀思,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尊重。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命轮回和精神寄托的一种表达。

最后,“人生为子孙,所得何纤粟”一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努力,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这句话引发了对人生价值和目标的思考,暗示了在追求物质与传承的同时,也应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满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农夫的一生,以及他对后代的期望与牺牲,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家族传承、精神寄托以及个人价值追求等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家庭、责任与未来的深刻理解与关怀。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拟寒山寺(其一四三)

一年五千斛,十年计五万。

不知十年间,所作何事办。

暴殄天物多,也好自思算。

福若不消磨,除君是铁汉。

形式: 古风

拟寒山寺(其一四四)

人人要便宜,个个觅小利。

所争能几何,失却大人体。

饶人福自来,瞒人祸自至。

此理甚分明,尚犹不瞥地。

形式: 古风

拟寒山寺(其一四五)

傅大士种瓜,瓜熟人偷窃。

以篮热园中,与偷便提挈。

偷儿感此情,再拜心服悦。

无争与莫争,尽向慈门摄。

形式: 古风

诫杀偈十首(其一)

利刀活斫当腰断,前脚犹能跳踯行。

看著众生如是苦,异时果报不多争。

形式: 偈颂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