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幽境

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

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

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

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

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

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

形式: 古风

翻译

轻盈地走过溪水上的小桥,悄悄地步入林间小道。
谁能深深理解这幽静的境界,只有我这老者独自漫步。
走着走着,我喜爱的并非特定的事物,而是遇到的一切都自成一种乐趣。
平坦光滑的青石板,浓密的绿树投下阴凉。
石头上放着一把朴素的琴,树下有双草鞋静静地躺着。
这就是荣先生,他在这儿静坐禅修,享受着三种快乐。

注释

袅袅:形容动作轻盈、柔美。
过水桥:越过水面的小桥。
微微:轻微,悄无声息。
入林路:进入森林的小路。
幽境:寂静而深远的环境。
老身:对自己老年的谦称。
行行:行走,前行。
何所爱:喜爱什么。
遇物自成趣:遇见事物自然产生兴趣。
平滑青盘石:平坦光滑的青色石头。
低密绿阴树:低矮茂密的绿树,形成阴凉。
一素琴:一把未经装饰的朴素古琴。
树下双草屦:树下有两双草鞋。
荣先生:人名,此处指代某位隐士或修行者。
坐禅:佛教修行方式,静坐冥想。
三乐处:指禅修中的三种乐趣,通常指离苦、得乐和心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自然环境中的宁静生活。开篇"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展现了诗人缓缓地走过一座小桥,然后步入森林深处,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

接着"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享受和满足。"幽境"指的是深邃静谧的地方,而"老身"则是自谓,意味着诗人已经年迈,但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他仍旧能够享受独处带来的乐趣。

第三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进一步表明了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他不需要特定的目标或追求,只是随意地走着,就能从周围的事物中找到乐趣。这里的"遇物自成趣"体现了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以下两句"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则继续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和谐与美丽。"平滑青盘石"形容岩石光滑而又有如青玉般的色泽,而"低密绿阴树"则是对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景象的描写。

再下两句"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揭示了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的生活情趣。"石上一素琴"意味着有一把简洁无华的古琴放在岩石之上,而"树下双草屦"则是指两只简单的竹草编织成的小鞋放在树下。这两个细节都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点出了诗中所描绘环境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荣的先生,而这片幽静之地,是他修炼心性的地方,能给他带来三重的快乐。"坐禅"即指佛教中的打坐冥想,是一种追求精神宁静和内在平和的手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隐居生活情趣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渴望。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

晓景丽未热,晨飙鲜且凉。

池幽绿蘋合,霜洁白莲香。

深扫竹间径,静拂松下床。

玉柄鹤翎扇,银罂云母浆。

屏除无俗物,瞻望唯清光。

何人拟相访,嬴女从萧郎。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池上篇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

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

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形式: 古风

竹窗

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

一别十馀载,见竹未曾忘。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

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

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

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

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

烟通杳蔼气,月透玲珑光。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

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约心

黑鬓丝雪侵,青袍尘土涴。

兀兀复腾腾,江城一上佐。

朝就高斋上,熏然负暄卧。

晚下小池前,澹然临水坐。

已约终身心,长如今日过。

形式: 古风 押[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