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通挽诗

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

如何双桂子,枉著拜亲衫。

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

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我曾在北方多次演奏赋诗,兴起时也能遍游南方各地。
为何双颗桂树的果实,却让我穿着拜见亲人的衣服感到徒劳。
过去的往事只剩下诗酒的记忆,谁能继续那些欢笑交谈?
活着时我以孝顺友爱为重,死后也要刻石纪念你,如同斧凿为你的墓志铭。

注释

奏赋:演奏诗文。
曾:曾经。
三北:指多个北方地区。
兴能:兴致勃勃。
竟二南:游历到南方多地。
双桂子:两颗桂树的果实,象征高洁。
枉著:白白地、徒然。
拜亲衫:拜见亲人的衣服,表示谦恭。
旧事:过去的经历。
诗酒:借指过去的生活和情感。
何人:谁人、何人能。
续笑谈:继续讲述过去的欢乐时光。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在:存在。
伐石:雕刻石头。
公镵:公共的墓志铭,对逝者的敬称。

鉴赏

此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挽诗》。诗中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于亡友罗元通的深切怀念和不舍。

"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 这两句描绘罗元通在世时的才华横溢,他曾三次北上参加科举考试,又南下实现个人抱负,这些行动展现了他非凡的才能和坚定的志向。

"如何双桂子,枉著拜亲衫。" 这里用“双桂子”比喻罗元通的高贵品格,“枉著拜亲衫”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如同穿着他赠送的衣物一般亲近。

"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 这两句流露出一股怀旧的情绪,诗中提及过去的美好时光和共饮诗酒的情景,但现在一切只能依稀记忆,而那份欢笑对话已经无人能继续。

"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 最后两句强调了罗元通生前的品德,他不仅孝顺父母,更是朋友中的好汉。"伐石为公镵"则形象地表达了他坚定而不可动摇的品格,如同用刀凿刻在坚硬的石头上一般。

杨万里通过这首诗,寄托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其卓越人格的高度评价,是一篇情真意切、富有文采的挽诗。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罗仲宪送蔊菜谢以长句

学琴自有谱,相鹤自有经。

蔬经我翻尽,不见蔊菜名。

金华诗里初相识,玉友尊前每相忆。

坐令芥孙姜子芽,一见风流俱避席。

取士取名多失真,向来许靖亦误人。

君不见郑花不得半山句,却参鲁直称门生。

形式: 古风

罗价卿母李氏挽诗

孝岂天无报,慈如古所称。

百年得偕老,二子看同升。

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

他时颍考叔,清泪落君羹。

形式: 五言律诗

苦吟

蚁无秋衣雁有裘,霜天谋食各自愁。

雁声寒死叫不歇,蚁膝冻僵行复休。

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铃来催吃朝饭。

小儿诵书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

形式: 古风

英石铺道中

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

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

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

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

莫嫌宿处破茅屋,四方八面森冰玉。

孤峰高绝连峰低,圜者如廪尖如锥。

苍然秀色借不得,春风领入玉东西。

英州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