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雨中微有月色

雨色今夜别,映门白鲜鲜。

隃知万古月,自在最高天。

天高无阴晴,月亦无亏圆。

中间隔云雾,顷刻变态千。

惟当自作乐,上界岂我怜。

接竹风撼郭,倒尊水号川。

狂歌眺渺莽,恐有浮槎仙。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今夜的雨色特别清新,照在门上泛着洁白的光。
遥想那万古不变的明月,它自在地高悬在天空的最顶端。
天空高远无常阴晴,月亮也总是圆满无缺。
然而月与人间被云雾阻隔,瞬息万变,景象万千。
我们只能自我取乐,上天又怎会怜悯凡尘的我。
风吹竹林,如同撼动城郭,倾倒酒杯,仿若河水悲鸣。
我放声高歌,遥望远方,恐怕会有乘槎而来的仙人出现。

注释

雨色:夜晚的雨景。
映门:照在门上的光线。
隃知:遥想、揣测。
万古月:永恒的明月。
最高天:天空的最高处。
顷刻:瞬间。
自作乐:自我娱乐。
上界:天界。
接竹:风吹过竹林。
浮槎仙:传说中的仙人乘木筏而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表元在八月十五夜晚雨中观赏月色的独特感受。首句“雨色今夜别”,以雨与月的交融暗示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期待与现实情境的对比。"映门白鲜鲜",月光透过雨幕,显得格外明亮,犹如白鲜鲜的色彩照入门庭。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投向天空,"隃知万古月,自在最高天",表达了对月亮永恒不变的赞美,认为它超越时空,自由自在地存在于最高天际。"天高无阴晴,月亦无亏圆",进一步强调了月的恒常和自然之美,不受人间风雨阴晴的影响。

然而,"中间隔云雾,顷刻变态千",诗人又意识到月光被云雾遮挡,瞬息万变,增添了神秘感。他自我宽慰道,"惟当自作乐,上界岂我怜",表示尽管环境多变,人应保持乐观,享受当下。

最后,诗人借景抒怀,"接竹风撼郭,倒尊水号川",描绘了风吹竹动、水流潺潺的景象,以此寄托情感。"狂歌眺渺莽,恐有浮槎仙",他放声高歌,遥望远方,想象着或许有仙人乘着木筏而来,流露出对超凡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哲思,展现了诗人面对中秋雨夜的独特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485)

戴表元(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八月十六张园玩月得一字

明河荡残云,青海收晚日。

婆娑林端月,为我良久出。

洗杯问劳苦,天女笑肸肸。

月行虚空中,万古无损失。

且可娱今宵,勿复思昨日。

歌情天水遥,坐影入树密。

嗔醒有微酒,徼诗或呼笔。

仲容欢入林,怀祖娇在膝。

初犹整裘褐,久乃忘冠栉。

趋锵翻弈盘,笑傲惊帐室。

宁来共喧呶,不许私暇逸。

蚩蚩复扰扰,醉态不可一。

情知此月下,此乐世无匹。

月光本天性,清莹本其质。

动定极渟涵,声沈转萧瑟。

匆忙寄醉语,悟迟已难述。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十二月二十三日华亭小泊

一一歌游处,今年又寂寥。

鸡声生坞树,蜃气杂江潮。

斑白寻遗老,丹青诧丽谯。

衰怀缘子女,不惮往来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又坐隐辞

快马疾驰,不如徒步。多金善贾,不如躬耕。

日食八珍,不如强饭。封侯万里,不如还乡。

我观古来丈夫子,何用桑弧蓬矢射四方。

苏秦生为六印役,主父死愿五鼎烹。

不如诸葛草间谈管乐,陶潜醉里傲羲皇。

南面之尊何如于据梧之贱,环辙之智无预于荷蓧之狂。

高冈峻谷久亦变,青天白日昼夜行茫茫。

胡为忧愁浪自苦,百年齿发谁得长坚强。

不如掩关扫迹成坐隐,清斋永日一炉香。

形式: 古风

三山郑君挽诗

近日经师少,人中又哭君。

遗编空白屋,同列尽青云。

尘土千金产,湖山数尺坟。

纷纷粱肉种,谁得致斯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