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

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形式: 古风

翻译

傍晚时分登上西边的寺庙,晴朗的天气向东眺望远处的禅房。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楼台,闪闪发光如同美丽的画卷。
冰面在水中若隐若现,雪压低了松树显得低矮。
石阶上僧人缓缓走来,水边的雁群展翅飞下。
西京的繁华像集市一般热闹,而东都洛阳却宁静得如同社团。
曾经回忆起过去的游玩时光,那是香山明亮月色下的夜晚。

注释

晚登:傍晚登山。
西宝刹:西边的寺庙。
晴望:在晴朗的天气中远望。
东精舍:东边的禅房。
反照:夕阳的反射。
转:照耀。
辉辉:闪闪发光。
冰浮:冰面漂浮。
水明灭:水波荡漾使冰面时隐时现。
偃亚:形容树木被雪压低。
石阁:石头建造的阁楼。
僧上:僧人走上。
云汀:云雾缭绕的水边。
雁飞下:大雁飞下来。
西京: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
闹于市:像市场一样热闹。
东洛:指唐代的东都洛阳。
闲如社:宁静得像社团活动一样。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曾忆:曾经回忆。
旧游:过去的游玩经历。
无:没有。
香山:指香山寺,位于洛阳。
明月夜:明亮月色的夜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霞满天,古刹与精舍交辉的美丽图景。开篇“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西边的宝刹,面向东方的精舍远眺,心旷神怡。

接着,“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夕阳余晖映照在楼台之上,每一处都如同精美的绘画一般,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景物本身的壮丽,更通过光与色的互动,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这里则是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水面上的冰块在阳光下闪耀,水波轻轻地拍打着岸边,而远处的松林被积雪所覆盖,形态变换,显得低矮而扁平。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一位僧侣从石制的阁楼中走出,而天空中则有大雁纷飞,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景象。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这里诗人借对比手法,表达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西京(长安)是繁华热闹的都市,而东洛(洛阳)则给人一种闲适宁静的感觉,如同古时的乡社。

最后,“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往昔游历的怀念。香山即是诗中多次出现的地方,此处提及的是在一个明亮的月夜里,对那片美丽风景的深情记挂。

整首诗通过对晚照、水泽、雪松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文景致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和艺术表现力。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谕友

昨夜霜一降,杀君庭中槐。

乾叶不待黄,索索飞下来。

怜君感节物,晨起步前阶。

临风蹋叶立,半日颜色哀。

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

何人不欢乐,君独心悠哉。

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

平生青云心,销化成死灰。

我今赠一言,胜饮酒千杯。

其言虽甚鄙,可破悒悒怀。

朱门有勋贵,陋巷有颜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

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

形式: 古风

谕怀

黑头日已白,白面日已黑。

人生未死间,变化何终极。

常言在己者,莫若形与色。

一朝改变来,止遏不能得。

况彼身外事,悠悠通与塞。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逸老

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

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

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

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

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

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

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

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

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

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

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

生死尚复然,其馀安足道。

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形式: 古风

隐几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

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

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

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