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事十首(其三)防河

颓云朝夕压,坚腹近遥淩。

树介征麾变,霜阴杀气凝。

旟旐来豹幄,组练杂渔罾。

游釜何人者,投鞭那可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下的河防景象,充满了紧张与肃穆的氛围。首句“颓云朝夕压”以颓败的云层象征着战争的阴霾笼罩,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战事。接着“坚腹近遥凌”则以坚固的防御工事对抗远方的威胁,展现了守军的决心和准备。

“树介征麾变”一句,通过树木与征旗的变化,暗示战场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指旗帜在风中摇曳,或是树木被战火摧残,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霜阴杀气凝”则直接描绘出战场上的冷酷与死亡气息,霜冻般的寒冷与凝重的气氛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恐怖的氛围。

“旟旐来豹幄,组练杂渔罾”两句,分别使用了“旟旐”(古代官府的旗帜)、“豹幄”(豹皮制成的帐幕)和“组练”(精美的丝织品,常用于形容军队装备)、“渔罾”(捕鱼的网具),这些意象的对比,既表现了军队的威严与纪律,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处不在的生存斗争。

最后,“游釜何人者,投鞭那可矜”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者的深切同情与对战争本身的反思。釜,即锅,这里比喻士兵;游釜,意味着士兵在战场上四处奔波,生命如同浮萍般脆弱。投鞭,原指曹操渡江时,让士兵将马鞭投入水中,以此显示兵力之多,此处借指战争的规模与残酷。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无情剥夺,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更蕴含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是明代文学中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深度的佳作。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兵事十首(其四)城守

恃险舟皆敌,脩文守在夷。

时危难远语,效死必城为。

有意求蛙产,何心问茧丝。

繇来人志结,不使地天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兵事十首(其五)分险

务隘当分扼,先人作战筹。

联心惟谨养,弭耳贵专谋。

有地因民守,无形令敌愁。

悬思千击万,险阻庶全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兵事十首(其六)合围

使寇如流溃,何兵可障川。

五行迷克土,八载任滔天。

背水人俱怯,壑邻计久偏。

虚声求胜势,群力总波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兵事十首(其七)老师

玄黄当久战,朝野共无衣。

师老民从毒,兵钝贼见几。

中枢迟上策,专阃积轻威。

不识縻军是,谁云尾寇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