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其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形式: 六言诗 押[翰]韵

鉴赏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三)》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性、修行与解脱的主题。

首先,诗中提到“法性本来常寂”,强调了佛法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空性。接着,“荡荡无有边畔”描绘了这种寂静状态的广阔无垠,暗示着超越了世俗的界限,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

“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则揭示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被外界的诱惑与束缚所影响。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挑战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表达了通过冥想与专注,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绪,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晰。这里强调了禅定作为修行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对于心灵净化与觉醒的价值。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通过类比,将修行者比作行走在修行路上的木偶,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难,以及最终达到解脱彼岸的可能性。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即世间万物皆是虚幻不实的,如同变幻不定的云彩。这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迷惑,而应追求内在的真理与永恒。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形象地描述了顿悟的过程,如同热病患者出汗后感到轻松一样,当人们突然领悟到本性的空性时,心灵得到了释放与解脱。

最后,“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告诫那些尚未真正理解佛法智慧的人,不要轻易谈论或误导他人,以免造成误解或伤害。同时,也暗示了修行的最终目标——超越物质与身体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综上所述,《大乘赞十首(其三)》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与象征,深刻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空性、禅定、解脱以及智慧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启示之旅。

收录诗词(40)

宝志(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乘赞十首(其四)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功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

大乘赞十首(其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形式: 六言诗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