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寄子受三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通过对比贵贱、名位与内在修养的关系,表达了对个人品德与艺术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贵贱虽异等,名位本虚器”,揭示了社会地位与名声地位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它们不过是外在的符号和工具。接着,“优伶蒙绣裳,乃与公侯类”以戏子穿着华丽服饰与贵族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之间的区别。
“内蕴苟不充,浮华焉足恃?”则直指内心世界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一个人真正价值的关键所在,而非表面的装饰或地位。接下来,“昔圣廑此念,良用笃厥志”引用古代圣贤的智慧,强调了对内在修养的重视和坚定的决心。
“吾侪等斲输,聊欲鸣一艺”表达了诗人及其同辈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渴望和努力,即使技艺可能难以被所有人理解或欣赏,但依然坚持自我表达。“疾徐难共喻,甘苦常独嗜”说明艺术创作的过程充满了个人的独特体验,无论是快节奏还是慢条斯理,都只能由创作者独自品味。
“群歆久弗惊,众耻勉无弃”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吸引并感动人们的心灵,而那些肤浅的作品则容易被人遗忘。最后,“薄长时自负,朗然增气势”描述了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与自信,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清晰的目标。
“持此较世荣,何由失吾意?”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通过艺术追求来衡量个人成就和幸福的观点,认为只有坚守内心的信念和理想,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外界的认可。
综上所述,《寄子受三首(其二)》通过对比内外、贵贱、名位与内在修养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个人化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艺术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