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归泛舟出里湖待月

山游腰脚疲,蜷卧如春蚕。

漾舟出里湖,霁色明澄潭。

群峰促使暝,若戒游人贪。

一树尚残照,雨过南山南。

湖光不能紫,细浪吹成蓝。

濛濛觉远喧,渺渺穷幽探。

月出天水分,始知风露酣。

各有愁暮心,诗味从可参。

清景何处求,湖燕飞两三。

一失不可摹,此意吾宁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山归来后泛舟里湖的悠闲与静谧之感。首句“山游腰脚疲,蜷卧如春蚕”生动地展现了游山后的疲惫与慵懒,仿佛化身为春日里的蚕,享受着宁静的休息。接着,“漾舟出里湖,霁色明澄潭”则描绘了诗人乘舟出湖,湖面在晴朗天气下呈现出明亮清澈的景象。

“群峰促使暝,若戒游人贪”一句,通过群山的暗示,提醒人们不要贪恋美景而忘了时间,暗含了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接下来,“一树尚残照,雨过南山南”描绘了一棵树在夕阳余晖下的美丽景象,以及雨后山南的清新氛围。

“湖光不能紫,细浪吹成蓝”则将湖光细浪的色彩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湖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深邃的蓝色,细浪翻滚,增添了几分动态之美。“濛濛觉远喧,渺渺穷幽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喧嚣世界的疏离感,以及对探索幽静之地的渴望。

“月出天水分,始知风露酣”描绘了月升时分,天水相接的壮丽景象,以及风露交织的醉人氛围。“各有愁暮心,诗味从可参”则表达了诗人虽有愁绪,但依然能从中品味到诗歌的韵味。

最后,“清景何处求,湖燕飞两三。一失不可摹,此意吾宁惭”总结了整段旅程的感受,表达了对清幽景色的追求,以及对无法完全捕捉和再现这种美好时刻的自谦。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游山泛舟的体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邠州

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形式: 古风

行土峡中抵会宁行馆次子言原韵

与子长安来,一月已过半。

朝发青家驿,畏途愁日晏。

悬车下绝壁,浊流倏瀰漫。

飞鸟到来深,颓云匿不散。

槎枒生地穴,破碎撑霄汉。

仰望白日乾,俯穿泥没骭。

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

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

酒注肝肺热,深谈复达旦。

新机万弩发,势若水滮涆。

方舆自风气,朝报成断烂。

欲通江海情,孰与置邮传。

忽忆去年游,湖亭瀹茗碗。

今夕复何夕,风沙满庭院。

形式: 古风

渡黄河西岸行万山中

积土如穹庐,叠石如夏屋。

落日如车轮,奔驰入荒谷。

风含万里声,草无一寸绿。

人言开辟时,地水相抵触。

至今水裂痕,纵横贯山腹。

山腹俯千寻,其下窈而曲。

当年海底形,一一森在目。

昆崙西来脉,矫若龙蛇伏。

积气尽东趋,尾闾成大陆。

神功不到处,留此鸿荒局。

八月雪花飞,高峰削寒玉。

盘天入泱莽,度地有盈缩。

欲穷变化根,心远境转促。

翻羡北窗人,卧游一丘足。

形式: 古风

咸水河

入谷复出谷,我行咸水河。

白日寒悄悄,病树犹婆娑。

生存竞枝叶,人老当如何。

高原无定形,绉叠如涛波。

洪荒一片土,风日能消磨。

遥峰匿光影,薄暮愁山阿。

时艰付悠缪,行役怀坎轲。

触感适然止,虑远伤心多。

君听牧羊儿,高唱伊凉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