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的“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生动地展示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丰收,但紧接着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却揭示了在广袤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仍然无法摆脱饥饿的现实。诗人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指出了社会上的严重问题,即生产与分配之间的不平衡。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有力,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唐代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是一篇集描写、抒情和批判为一体的优秀诗作。
不详
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君咏风月夕,余当童稚年。
闲窗读书罢,偷咏左司篇。
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
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
瘴江昏雾连天合,欲作家书更断肠。
今日病身悲状候,岂能埋骨向炎荒。
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万里人。
湘浦更闻猿夜啸,断肠无泪可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