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后登吴山,远眺城隍庙及四周景色的情景。首句“偶向吴山高处望”,以“偶”字点明诗人并非刻意前往,而是偶然间登高远眺,营造出一种不经意间的发现之美。接着,“凄凉犹自觉繁华”一句,巧妙地将凄凉与繁华并置,形成对比,暗示了繁华背后的空虚与落寞。
“百年香火祠神宇,二月笙歌卖酒家”两句,通过“百年”与“二月”这两个时间点,分别描绘了庙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春日里热闹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庙宇与世俗生活的和谐共存。同时,通过“香火”与“笙歌”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庙宇的神圣与世俗的喧嚣之间的界限。
“渺渺风帆来海岛,冥冥江树接烟沙”则将视线转向远方,描绘了一幅海天一色、风帆渺渺的画面,以及江边树木与烟沙相连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含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最后,“倚阑贪看西湖上,古木荒城日又斜”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对古木荒城中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一天即将结束,诗人依然不愿离去,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