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九日同送刘莘老

头上黄花记别时,樽中渌酒慰清悲。

画船牵挽故不发,红粉留连未遽离。

小雨无端添别泪,遥山有意助颦眉。

十分酒盏从教劝,堆案文书自此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头上的菊花记录着离别的时刻,杯中的清酒慰藉着心中的哀伤。
画舫被挽留,却迟迟不肯启程,红颜女子依依不舍,尚未立即离去。
细雨无由地增添了离别的泪水,远方的山峦仿佛有意加重了眉头的愁绪。
尽管满杯的酒意浓烈,我们还是尽情劝饮,从此以后,堆积如山的案头文书将不再过问。

注释

黄花:指菊花,象征秋天和离别。
渌酒:清酒,淡色的酒。
牵挽:挽留,阻止离开。
红粉:女子代称,这里指爱人。
颦眉:皱眉,表示愁苦或悲伤。
十分酒盏:满杯的酒。
堆案文书:堆积如山的公文或书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王巩九日同送刘莘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刘莘老分别时的情感。首句“头上黄花记别时”,以秋日的菊花象征着离别的季节,黄花见证了他们的离别时刻。第二句“樽中渌酒慰清悲”则通过饮酒来排遣离别的哀愁,借酒浇愁,以求暂时的安慰。

接下来,“画船牵挽故不发”描绘了船夫虽然被挽留,但船仍未能启程,暗示了离别的不舍和犹豫。“红粉留连未遽离”中的“红粉”可能指女子,也可能暗指友情,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雨无端添别泪”一句,将自然景象融入情感,小雨仿佛也在增添离人的泪水,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氛围。“遥山有意助颦眉”则以山的静默和远方的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最后两句“十分酒盏从教劝,堆案文书自此辞”,诗人决定借酒浇愁,决心放下案头繁重的公务,以此来告别过去的生活,全身心投入离别的感伤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刘莘老离别时的复杂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淡淡期许。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巩见寄

池上轻冰暖却开,迎春送腊仰衔杯。

君家有酒能无事,客醉连宵遣不回。

诗就滴消盘上蜡,信来飘尽岭头梅。

商丘冷坐君知否,瓶罄应须有耻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王巩见寄

日永官闲自在慵,门前客到未曾通。

怜君避世都门里,劝我忘忧酒盏中。

城下柳阴新过雨,湖边荷叶自翻风。

早须命驾追清赏,大字新诗事事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王巩见寄

触事如棋一一低,昏然一睡更何知。

贾生流落南迁后,陶令衰迟归去时。

去住由人真水母,箪瓢粗足亦山雌。

年来未省谈尧舜,一吷粗疏岂足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王巩代书

去年河上送君时,我醉看君倒接篱。

一笑便成经岁隔,扁舟重到满城知。

旧传北海偏怜客,新怪东方苦诉饥。

应笑长安居不易,空吟原上草离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