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南岳

浊世住终难,孤峰念永安。

逆风眉磔磔,冲雪锡珊珊。

石室关霞嫩,松枝拂藓乾。

岩猿应认得,连臂下句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在这浑浊的世界居住终究艰难,向往着孤高的山峰获得永恒的安宁。
迎着逆风眉毛紧皱不展,踏着飞雪僧鞋上的锡环响声珊珊。
石室被晚霞温柔地笼罩,松枝轻轻扫过已干枯的苔藓。
山岩上的猿猴应该能认出我,它们手拉手从树枝上跃下栏杆旁。

注释

浊世:比喻混乱、纷扰的社会。
住终难:在此环境中难以久居。
孤峰:指远离尘嚣的高山,象征清静之地。
念永安:渴望永远的平静与安宁。
逆风:与前进方向相反的风。
眉磔磔:形容因逆风而紧皱的眉头。
冲雪:顶着大雪前行。
锡珊珊:僧人所持锡杖在雪中行走时发出的声响。
石室:山洞或岩石构成的居室,常指修行者居住的地方。
关霞嫩:被柔和的晚霞所包围,'嫩'形容霞光柔和。
松枝:松树的枝条。
拂藓乾:轻轻擦过已经干了的苔藓。
岩猿:生活在山岩间的猿猴。
应认得:应当能识别,记得。
连臂:手拉手,形容亲密或合作的样子。
下句栏:从高处的栏杆或树枝上下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归往南岳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送别之情和对其清净生活的向往。

"浊世住终难"一句,意指在纷扰复杂的俗世中长久居住是多么困难,暗含着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出家人清净生活的羡慕。"孤峰念永安"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所处之地——南岳孤峰的向往,那里有宁静祥和的环境,可使心灵得到永远的安顿。

接下来的两句"逆风眉磔磔,冲雪锡珊珊"生动地描绘了僧人行走在逆风中,眉头紧锁,以及他们勇敢地穿越大雪中的坚定形象。这里的"逆风"和"冲雪"都强调了僧人的坚毅与不屈。

"石室关霞嫩,松枝拂藓乾"一句,通过对石室内光线的描写,以及松枝轻拂着干燥的苔藓,展现了一幅幽静、清寂的画面。这里的"石室"和"松枝"都是典型的山居生活象征。

最后两句"岩猿应认得,连臂下句栏"则是对僧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形进行了描绘。"岩猿"指的是栖息在岩石之上的猿类,这里暗示着僧人的生活与自然界的亲密无间。"连臂下句栏"可能是在描述僧人在山中修行,或者是对其清净生活状态的一种比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岳风光和僧人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出家人精神追求的赞美。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洛中

赤日彤霞照晚坡,东州道路兴如何。

蝉离楚柳鸣犹少,叶到嵩云落渐多。

海内自为闲去住,关头谁问旧经过。

叮咛与访春山寺,白乐天真在也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送谭三藏入京

阿阇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

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

好进焚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

曾此栖心过十冬,今来潇洒属生公。

檀栾旧植青添翠,菡萏新栽白换红。

北面城临灯影合,西邻壁近讲声通。

不知门下趋筵士,何似当时石解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闻王员外新恩有寄

欲退无因贵逼来,少仪官美右丞才。

青袍早许淹花幕,霜简方闻谢柏台。

金诺静宜资讲诵,玉山寒称奉尊罍。

西峰有客思相贺,门隔潇湘雪未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