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中(其二)

山人渡海来,告我山势尊。

波面日出时,与山相吐吞。

遥看不知山,谓是天有根。

峰棱破空垂,倒挂日月轮。

青冥一气中,高下固不分。

伊谁启鸿濛,当有主者存。

双厓划然开,截作天东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洪亮吉在泰山道中的所见所感。他以山人自比,渡海而来,向读者传达了泰山的雄伟和壮丽。诗人通过描绘日出时分,波光与山峦相互辉映,展现出山势的磅礴和动态美。他远望泰山,仿佛天地相接,峰峦直插云霄,犹如倒挂着日月,形象生动。

诗人进一步强调,泰山深藏于青冥之气中,不分高低,暗示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他提出,这样的壮观景象必定是由某种力量主宰,如同天地开辟之初的鸿蒙之力。最后,他以双崖如刀削般陡峭,象征着泰山门户大开,寓意着泰山的威严和通天达地的气势。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崇敬和对自然造化的赞叹,体现了清代山水诗的特色。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泰山道中(其三)

一山戴一山,重戴至谷口。

遵山视重戴,高仅及社首。

方知众高积,拔势乃得陡。

山坳环数郡,元气蒸泽薮。

中虚蕴灵宝,万古谁敢剖。

天阊虽已逼,地轴亦孔厚。

七十二代君,贞符藏北斗。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泰山道中(其四)

山形非徒高,远莫测所届。

沧溟三万里,石脉透海外。

当其势奔腾,显越齐鲁界。

低瞻饶岳渎,并此析支派。

巍巍兼荡荡,克配天体大。

其标难正视,万象怵光怪。

支峰皆整肃,略不涉奇态。

风递沧海涛,山前作清籁。

形式: 古风

泰山道中(其五)

三更望兹峰,月出石腹内。

云容方欲展,雷雨已在背。

明明神所宅,乃复遘阴晦。

冰柱十丈长,惊看石厓戴。

居然神斧落,厓半亦奔溃。

回飙搜激电,雪月光迸碎。

遂令登陟客,倏忽迷向背。

清游虽暂阻,未敢遽思退。

终当携松明,绝壁扫芜秽。

形式: 古风 押[队]韵

自励(其一)

宁作不才木,不愿为桔槔。

桔槔亦何辜,頫仰随汝曹。

杈丫适当时,旋转如风涛。

高原多低枝,感汝汲引劳。

一朝时雨行,弃置眠蓬蒿。

形式: 古风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