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远远望去山峰高耸壮丽,近看更是奇特险峻。
虽然它的高度仅八九尺,但气势却仿佛有千万丈。
山中空洞是华阳洞,层层叠叠是匡山的峭壁。
遥想那仙人手掌的远去,剑门关深邃得令人惊叹。
它的形态古今无双,无论晴天阴雨都显神韵。
还没到秋天已感到寒意,欲下雨前气氛显得沉闷。
天生的姿质确实与众不同,但并不符合世俗的用途。
磨刀不如在磨石上砺砺,捣丝绸不如在砧板上操作。
为何主人如此看重它,视之如万金般宝贵。
难道是造物者独具慧眼,唯独了解主人的心意。

注释

远望:向远处眺望。
老嵯峨:形容山势古老而高峻。
近观:近处观看。
怪嵚崟:形容山势奇特险峻。
才高八九尺:形容山不高,只有八九尺高。
势若千万寻:形容山势看起来非常高大。
嵌空:嵌入空中的。
华阳洞:山中的一个洞穴名。
匡山岑:匡山的山崖。
邈矣:遥远的样子。
仙掌迥:指传说中仙人的手掌,这里代指远方的景象。
呀然:形容开口很大的样子。
剑门深:剑门关的险要深远。
形质:形态和质地。
冠今古:超越古今。
气色:气氛和颜色。
通晴阴:与天气变化相通。
未秋已瑟瑟:未到秋天已感寒意。
欲雨先沈沈:快要下雨时天色变得阴沉。
天姿信为异:天生的姿态确实独特。
时用非所任: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用途。
磨刀:磨砺刀具。
砺:磨刀石。
捣帛:古代捣练丝绸的过程。
砧:捣衣的石头。
主人意:主人的心思。
重之如万金:珍视它如同万金。
岂伊:难道是。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神或大自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以太湖石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寄托。开篇“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两句,通过远近两个角度展示了山石的雄伟与奇特,设置了整个诗歌的宏大气势。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进一步强调了山石的高度和磅礴之势,使用夸张手法增强了描述的力度。接着,“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则描绘了山石与天空相互辉映,以及层层叠叠的地貌结构,给人以深邃莫测之感。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中,“仙掌迥”和“剑门深”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对超凡脱俗境界的想象。紧接着,“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则从静态到动态,表达了山石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彰显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捕捉到了季节变换和天气预兆的细微之处,诗人通过对自然细腻观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随后,“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则转向哲理思考,强调了自然之美与人类责任的不同维度。

最后,“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和“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两句,以比喻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太湖石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主人的器重态度的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开元寺东池早春

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

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梅房小白裹,柳彩轻黄染。

顺气草熏熏,适情鸥汎汎。

旧游成梦寐,往事随阳焱。

芳物感幽怀,一动平生念。

形式: 古风

开襟

开襟何处好,竹下池边地。

馀热体犹烦,早凉风有味。

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

无奈每年秋,先来入衰思。

形式: 古风

忆洛下故园

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

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

乡心坐如此,秋风仍飒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文柏床

陵上有老柏,柯叶寒苍苍。

朝为风烟树,暮为宴寝床。

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

刮削露节目,拂拭生辉光。

玄斑状狸首,素质如截肪。

虽充悦目玩,终乏周身防。

华彩诚可爱,生理苦已伤。

方知自残者,为有好文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