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泠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襟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形式: 古风

翻译

台子高几尺,上面盖着茅草屋。
东边西边开了两个窗户,南北各有一扇门。
芦苇帘子可以前后卷起,中间铺着竹席。
清凉的石枕和稀疏凉爽的黄葛衣。
敞开衣襟迎风而坐,夏天就像秋天一样舒适。
自由自在地啸歌嬉游,观赏景色不知疲倦。
东窗对着华山,三座山峰碧绿参差不齐。
南檐面对渭水,躺着就能看见云帆飘飞。
抬头摘取树上的果实,低头采撷田中的葵菜。
这些足以满足饥渴,何必羡慕丰盛的佳肴。
更何况有好朋友相伴,日日夜夜互相追随。

注释

平台:高台。
高数尺:大约几尺高。
台上:台子上。
茅茨:茅草屋顶。
东西疏二牖:东边和西边各开一个小窗。
牖:窗户。
南北开两扉:南北两边各有一扇门。
扉:门。
芦帘:用芦苇编织的窗帘。
竹簟:竹席。
清泠:清凉。
黄葛衣:用黄葛(一种植物)做成的衣服。
开襟:解开衣襟。
向风坐:面向风坐着。
啸傲: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
窥临:观赏,眺望。
华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三峰:华山的三座主要山峰。
渭水:黄河的一条支流。
云帆飞:航行在水面上的船只,像云一样飘动。
仰摘:抬头摘取。
俯折:低头采摘。
葵:葵菜,一种蔬菜。
充饥渴:满足饥饿和口渴。
慕甘肥:羡慕美味的食物。
甘肥:甜美肥美。
好群从:好的同伴,指朋友。
旦夕:早晚。
相追随:互相陪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在高大的亭台上,四周环绕着自然景观,有清凉的风可以消暑。通过对亭台结构的细节描述,如“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表现了建筑的通透和采光功能。室内摆设简约而有序,“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居住环境。

诗人在这样的空间里享受着自然之趣,“开襟向风坐,夏日如秋时”,不仅身体感受到凉爽,更是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这种生活态度让人觉得“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显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专注。

在视觉上,诗人面对华山三峰的壮丽景色,以及南边渭水流动带来的生机,“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自然之美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在物质层面,诗人提到“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种简单的采摘行为不仅满足了生存需要,也体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诗人认为这种生活已经足够美好,“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最后,诗中提到“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表达了与亲朋好友共同享受这份宁静生活的乐趣,这种社交活动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亭台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新秋

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

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

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新秋晓兴

浊暑忽已退,清宵未全长。

晨釭耿残焰,宿閤凝微香。

喔喔鸡下树,辉辉日上梁。

枕低茵席软,卧稳身入床。

睡足景犹早,起初风乍凉。

展张小屏幛,收拾生衣裳。

还有惆怅事,迟迟未能忘。

拂镜梳白发,可怜冰照霜。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

外强火未退,中锐金方战。

一夕风雨来,炎凉随数变。

徐徐炎景度,稍稍凉飙扇。

枕簟忽凄清,巾裳亦轻健。

老夫纳秋候,心体殊安便。

睡足一屈伸,搔首摩挲面。

褰帘对池竹,幽寂如僧院。

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

闲忙各有趣,彼此宁相见。

昨日闻慕巢,召对延英殿。

形式: 古风

溪中早春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