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

外强火未退,中锐金方战。

一夕风雨来,炎凉随数变。

徐徐炎景度,稍稍凉飙扇。

枕簟忽凄清,巾裳亦轻健。

老夫纳秋候,心体殊安便。

睡足一屈伸,搔首摩挲面。

褰帘对池竹,幽寂如僧院。

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

闲忙各有趣,彼此宁相见。

昨日闻慕巢,召对延英殿。

形式: 古风

翻译

外表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战火还未平息。
一夜风雨过后,时局的冷暖瞬间多变。
炎热的景象慢慢过去,清凉的风渐渐吹起。
枕席突然变得清凉,衣裳也显得轻盈。
我这老翁适应秋天的气息,身心特别舒坦。
睡足了伸个懒腰,摸摸头摩挲面庞。
掀起窗帘对着池塘和竹子,静谧得像僧侣的禅院。
低头看鱼儿成群结队,抬头数着天上的云片。
无论是悠闲还是忙碌,各有各的乐趣,我们何必相见。
昨天听说慕巢被召见,在延英殿回答皇上的问对。

注释

外强:表面强大。
中锐:内部激烈争斗。
金方战:比喻战事不断。
一夕:一夜。
炎凉:指时局的冷暖变化。
随数变:随着情况迅速变化。
炎景:炎热的天气。
度:过去。
凉飙扇:清凉的风吹拂。
枕簟:枕头和竹席。
凄清:清凉而寂静。
巾裳:衣裳。
轻健:轻盈舒适。
纳秋候:接纳秋天的气候。
殊安便:特别安逸自在。
睡足:睡够了。
一屈伸:伸个懒腰。
搔首:摸头。
褰帘:掀起窗帘。
池竹:池塘边的竹子。
幽寂:宁静。
游鱼群:游动的鱼群。
浮云片:飘浮的云朵。
闲忙各有趣:无论闲暇还是忙碌都有各自的趣味。
彼此:互相。
宁相见:何必相见。
慕巢:人名,可能是诗中的友人或官员。
召对:被召见对话。
延英殿:唐代皇宫中的殿堂,皇帝接见臣子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秋时节的景象,通过对比炎热与凉爽的转换,表达了诗人对新秋天气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闲适中享受自然之美的态度。

开篇“外强火未退,中锐金方战”两句,以“火”比喻炎热的夏日,以“金”象征坚硬和锐利,形容暑气仍旧炙热,但诗人心中已经渴望凉爽的秋天。紧接着,“一夕风雨来,炎凉随数变”描述了夜晚突然降临的风雨,带来了温度的变化,这是夏秋交替时常见的情景。

“徐徐炎景度,稍稍凉飙扇”写出了初秋微弱的凉意逐渐取代炽热,这种转换是缓慢而细腻的。下文“枕簟忽凄清,巾裳亦轻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天气变化的喜悦,以及随之改变的穿着和睡眠质量。

“老夫纳秋候,心体殊安便”一句,诗人自称“老夫”,表现出一种超脱与从容,他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内心十分平静和舒适。接着,“睡足一屈伸,搔首摩挲面”描绘了一个充分享受早晨清新空气、伸懒腰并揉捏头脸的悠闲画面。

“褰帘对池竹,幽寂如僧院”则是诗人在室内掀开窗帘,对着池中竹影,感受到一种静谧和孤寂,这种氛围宛如佛寺般清净。下文“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展现了诗人观察周遭自然景象的悠然心境,无论是低头看水中游动的鱼群,还是抬头数着天空飘逸的云朵,都是一种享受和放松。

“闲忙各有趣,彼此宁相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生活状态的接受和欣赏,无论是安静还是忙碌,每一种状态都有其独特的乐趣。最后,“昨日闻慕巢,召对延英殿”则是诗人提及自己在某个场合被召见,与官府相关的情境。

整首诗通过对初秋天气变化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对此种自然美景的享受和感悟,展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溪中早春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照镜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震]韵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駮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形式: 古风

睡起晏坐

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

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

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

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

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