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出云歌

昨朝望峰峰笔尖,一峰青出群峰纤。

今朝岟崥道其左,桃花色云惊所瞻。

笔尖不没千丈顶,肩腰覆抱浓如黏。

其下全山骨纯紫,献疑谓照晨光暹。

余峰自碧身自露,余云自白心自骛。

兹独吉贝弹松松,轻茜染之久喷吐。

明而相透层层兴,软不欲飞片片驻。

五里十里缦缦华,赤霄绛霄亭亭嫭。

藏精降神灊固然,汉武南岳根株连。

含阳而起可无为,司命君住司玄天。

为霖岂私皖伯国,欢喜自指书生鞭。

花色蒸空又何湿,缤纷锦曳溟濛烟。

我随云行云已后,踯躅马蹄回马首。

三祖塔边月茫茫,七星池晴风??。

势参吴楚云将孤,壑判阴晴云族偶。

云中不入转山前,豁达秋原几培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钱载的《天柱峰出云歌》描绘了天柱峰的壮丽景色。首句“昨朝望峰峰笔尖”,以峰尖比喻峰峦挺拔,形象生动;“今朝岟崥道其左,桃花色云惊所瞻”则切换视角,展现峰侧桃花与云彩的绚丽交织。接下来,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如“笔尖不没千丈顶,肩腰覆抱浓如黏”,形容峰顶云雾缭绕,如同笔墨渲染。

诗中“紫”、“碧”、“白”色彩对比鲜明,表现了山体和云彩的层次感。“兹独吉贝弹松松,轻茜染之久喷吐”,以吉贝和松树的色彩比喻云朵的轻盈和生机。峰峦、云彩与阳光相互映衬,形成“明而相透层层兴,软不欲飞片片驻”的画面,富有动态美。

诗人进一步联想到历史传说,如“藏精降神灊固然,汉武南岳根株连”,增添了神秘和文化内涵。最后,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为霖岂私皖伯国,欢喜自指书生鞭”,寓意着自然的恩赐并非偏爱一方,而是普照众生。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天柱峰出云的壮观景象,以及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44)

钱载(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观大唐中兴颂刻石

天南唐后无如此,元公之文鲁公书。

体逾骚人擅约洁,画若铁柱撑空虚。

俯临大渊削崖壁,三百尺余秋翠滴。

披草读之晓虫寂,天开灵境初何心。

客蓄奇怀远相觌,面石久益钦两公。

与唐家国诚哉忠,江深山荒风露湿。

不语之语精犹充,盛极开元有天宝。

一侈应欢功再造,乘舆归来自传老。

收京设使监国为,何至迁宫泣难道。

春秋始终必正之,后世功罪虞曲辞。

职非南董借藓石,王新建遂庐山碑。

形式: 古风

坐祝融峰顶石观云海歌

清晨斋心登岳颠,西麓转东螺径旋。

最高已立南天门,培塿下见衡州前。

湘江南来一线白,五折北去明蜿蜒。

旁窥灵药峰之腋,云归如水风飘然。

仰企轸宿峰之凹,氛氲懒吐如炊烟。

回身瞥骇气四合,一物无见消诸缘。

敛襟更向碧落进,上封寺瞰浓相连。

日光迥照明且净,三百里铺白玉田。

轻风忽吹意宕漾,数峰尖露如摇莲。

却指东隅正萦郁,岧岧未辨何峰延。

身今据石岳尽此,千尺俯海欹右肩。

有风不动平泱漭,无风而动深洄漩。

少焉左顾复饙馏,如丝乱卷斜披绵。

丹林半失上封背,峰东滃滃峰西翩。

盘陀与我在云上,大虚之天惟倚天。

老松岿立白榆并,奚取藓迹名纷镌。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小华阳歌

明代华亭高检讨,磬山之石为笔山。

第八洞天睹彷佛,群仙门辟群峰闲。

大茅最高屹南立,中茅小茅西北环。

上馆洞西大茅对,中馆下馆寻松关。

东西楚王涧相隔,合流洞水疑琤潺。

积金峰小实磊砢,龙池晰蜴飞应还。

上洞下洞极蚛蛀,七八洞透兼升攀。

岂惟泉东崖若劈,深入几步穷源艰。

横瓦三寸高及半,阳阴仅寸罗孱颜。

最高之阴白玉片,晃朗叆叇心为闲。

数传未落广济库,吴镇非我图犹悭。

试摩长史左纽桧,采药便踏秋苔斑。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二砚歌

昨见文节桥亭砚,却思玉带生未见。

悠悠人海人岂知,岂知信国砚在斯。

二公英灵亘天壤,相友相于日来往。

二砚相望五百年,嘉会之礼无因缘。

得邀谢砚访文砚,是有鬼神非偶然。

文山砚在叠山右,端州洵坚歙不后。

此几此几逢今辰,此堂此堂记春昼。

炷香敬为双忠悲,再拜恭惟两丈寿。

丹心诗未题零丁,伯颜兵未趋皋亭。

公方性豪厚奉己,砚亦务寡稀劳形。

转茶坂头初旅食,建阳市上罕交识。

公祇麻衣哭向东,砚应黧面愁古北。

何荣何悴贞节同,见二砚不见二公。

墨而拓铭即钟鼎,匣而分手仍萍蓬。

堂闲几净意缱绻,一片清气留虚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