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微月挂孤壁,四山何悄然。
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
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
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王氏庄园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月色朦胧、山林寂静的画面。
首句“微月挂孤壁”,以“微月”点明时间是夜晚,月光微弱,挂在远处的墙壁上,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四山何悄然”,四面环山,山间一片寂静,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宁静感。
“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诗人沿着藤蔓覆盖的小路前行,不经意间来到了一片竹林旁。这一转折,从山间转至竹林,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竹林周围是密布的树木,空气中弥漫着寒意,远处的田野上轻烟袅袅,展现出一种清冷而悠远的景象。
“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诗人在这片自然美景中流连忘返,直至兴致渐消,最终回到简朴的茅草屋中休息。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山林中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清溪知几曲,惟见白云深。
一入蘼芜径,欣闻樵采吟。
春莺未停啭,夏叶始繁阴。
乘此纵长啸,悠然物外心。
言寻仙子宅,窈窕傍清溪。
望气行应近,穿云路屡迷。
人闲多戏鹿,树老更栖鸡。
愿得使君姓,留将石上题。
独住水中央,言修不死方。
开帘见白鸟,隔院度清香。
机息何妨奕,神全可却粮。
偶来分半席,遽使世情忘。
四周环积水,信此羽人居。
鸟下忘机后,猿窥捣药余。
闲寻渔父伴,自注道家书。
笑我劳生甚,逍遥尔不如。